做好城乡融合大文章
释放城乡融合强大动能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冯奎文章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是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都需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释放强大动能。
城乡融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具有全局性意义。
城乡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迫切需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从现实情况看,城乡之间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尚不完善,城乡经济活动的标准和程序也不完全统一,经济循环还存在着若干亟需打通的堵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解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助力。
城乡融合对于拉动投资和促进消费意义重大。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看到,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不少弱项和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将会开辟巨大投资空间。特别是随着城乡融合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巨大消费潜力将得到释放。
突破城乡融合主要障碍
文章表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将影响要素顺畅流动的问题作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予以攻坚突破,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从劳动力要素角度看,在农民进城方面,应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降低落户成本,吸纳农民工进城安居乐业,促进其转化为新市民;在“城里人入乡”方面,需健全配套政策,探索对人才的相关激励机制。
从土地要素角度看,要做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一个重要推进方向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具体路径和办法。这既亟需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政策,也应允许各地稳健试点推进。
从资本要素角度看,要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大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需要财政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加强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并着力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
从技术要素角度看,城市可提供技术供给,乡村对技术有需求,关键是要让技术流动起来。为此,应通过加快建立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等,促进技术人才在城乡融合领域找到用武之地。
从数据要素角度看,农村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还相对落后,需要通过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建立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等,推动城乡数字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