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峰:十四五规划为融合统一模式打下基础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发表主题演讲(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6月16日电(记者沈而忱梁帆)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日前在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协办的第二届和平发展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郭伟峰指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前所未见的两岸融合发展大计,必然深远地影响国家完全统一的进程。

  郭伟峰表示,要读懂“十四五规划”关于两岸关系的论述,必须深入了解两大时代背景。一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背景,二是国家发展机遇的时代大背景。习近平在2020年11月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该规划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他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运用了3个十五年的发展思维。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个十五年,是民族复兴的起步阶段,第二个十五年,是民族复兴的扩展阶段,第三个十五年,是民族复兴的完成阶段。也就是要在45年之内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郭伟峰在演讲中分析了“十四五规划”中的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的关系。他说: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的国家统一理论原创,是对台思想的创新,也是对台政策的创新。融合发展的概念与和平发展的概念有继承与发展的内涵。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包容,互相推动的关系,但是,融合发展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如下三点:和平发展贯穿整个阶段,融合发展是这个阶段的新阶段。为什么呢?因为和平发展是在和平统一之前主要助力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变化,融合发展则是重在立足和平发展基础上,向更加接近两岸最终统一的方向挺进;和平发展是红利形成,融合发展是红利共享;和平发展有待于两岸的共同互动,融合发展则是以大陆为主动的。和平统一不能构建在坐等时机的基础上。掌握主动权,是大陆必须的选择。而融合发展的主动权之力量,就此彰显。

中联办副主任杨建平(左一)致送纪念品给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中评社 沈而忱摄)

  郭伟峰全面阐述了“十四五规划”中两岸融合发展的最新意义。他说:在掌握了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以及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的辩证关系之后,我们再详细琢磨“十四五规划”有关措辞,再与“十三五规划"进行对照,就会非常清晰地发现其中的不同意义:

  第一,融合发展的意涵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在规划中提出了两岸关系双发展概念,而“十三五规划”中,融合发展还是局限在经济范畴,只提出了“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并没有与和平发展并肩而立。“十四五规划”则不然,融合发展也成为了统驭两岸关系全局的指导思想。

  第二,融合发展的意度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在规划中提出了“中华民族经济”的概念。“中华民族经济”是习近平的两岸经济观核心内涵。

  第三,融合发展的意志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在规划中提出了“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这是大陆的“五年规划”历史上第一次把台湾的前途命运一并规划进来了。

  第四,融合发展的意情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在规划中提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这是明确要求福建全省要在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发挥主导的作用。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省考察后进一步提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习近平以通、惠、情来促进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反映了习近平独树一帜的两岸利益融合观。

  最后,郭伟峰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十四五规划”或为构建“融统”新模式打下新基础。
  
  “融统”新模式究竟是什么呢?郭伟峰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以大陆为主遏制主权与领土的分裂之时,就推进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人心的融合统一进程。“融统”新模式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

  1,“融统”新模式需与国家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密切契合,是必不可少的和平统一新基础。

  2,“融统”新模式是新发展观之下的国家统一观,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程度扩展国家统一战略空间的基本路径。

  3,“融统”新模式是对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迈向和平统一的再探索,是聚同化异的重要方式,为两岸完全统一创造条件和基础。

  4,“融统”新模式必须以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心灵契合为核心理念。

  5,“融统”新模式是两岸人民福祉得以保障且不断提升扩大的政策基础。

  简言之,“融统”新模式的性质就是两岸统一过程转入为现在进行时,而非过去所理解的一般将来时。原本很多是统一后才予以台湾同胞的福祉,现在就开始落实了。   郭伟峰最后指出: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的国家统一理论原创,习近平以融合发展的理念指导“十四五规划”中涉及两岸关系的政策制定,这是过去的“五年规划”从来没有出现的两岸统一理论高度。“十四五规划”对两岸关系而言,赋予了重大历史机遇。在大陆的主导下,“融统”新模式必然得以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十四五规划”对台湾展示了更为宽阔包容的胸襟,足以证明大陆具有足够的战略自信,深知实力才是检验政策的标准,两岸统一的时与势,都必然会牢牢把握。我们期待,台湾各界有识之士要能够真正读懂“十四五规划”的善意乃至情意,能为民族谋、为和平谋、为下一代的幸福而谋,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与定位。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发表主题演讲(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6月16日电(记者沈而忱梁帆)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日前在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协办的第二届和平发展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郭伟峰指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前所未见的两岸融合发展大计,必然深远地影响国家完全统一的进程。

  郭伟峰表示,要读懂“十四五规划”关于两岸关系的论述,必须深入了解两大时代背景。一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背景,二是国家发展机遇的时代大背景。习近平在2020年11月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该规划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他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运用了3个十五年的发展思维。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个十五年,是民族复兴的起步阶段,第二个十五年,是民族复兴的扩展阶段,第三个十五年,是民族复兴的完成阶段。也就是要在45年之内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郭伟峰在演讲中分析了“十四五规划”中的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的关系。他说: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的国家统一理论原创,是对台思想的创新,也是对台政策的创新。融合发展的概念与和平发展的概念有继承与发展的内涵。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包容,互相推动的关系,但是,融合发展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如下三点:和平发展贯穿整个阶段,融合发展是这个阶段的新阶段。为什么呢?因为和平发展是在和平统一之前主要助力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变化,融合发展则是重在立足和平发展基础上,向更加接近两岸最终统一的方向挺进;和平发展是红利形成,融合发展是红利共享;和平发展有待于两岸的共同互动,融合发展则是以大陆为主动的。和平统一不能构建在坐等时机的基础上。掌握主动权,是大陆必须的选择。而融合发展的主动权之力量,就此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