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书兰讲述历史:辛亥革命成功离不开香港

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廖书兰博士受邀发表演讲。(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6月15日(记者 梁帆)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廖书兰博士6月12日受邀出席由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主办的系列讲座,并以“香港与广州首义——由《党人碑》说起”为主题发表演说。此次讲座通过现场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现场座无虚席。

  廖书兰现场剖析了香港革命志士黄世仲之作《党人碑》,引用大量历史典故重现了126年前孙中山先生发动广州首义的前因后果。她指出,广州首义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第一次起义,和后来他广为人知的起义同样重要。没有第一声号角吹响,吹醒清末百姓的民智,没有第一铲泥巴,埋葬中国3000年的封建制度,就没有接下来的浩浩荡荡的10次起义,到最后第11次武昌起义的成功,推翻满清封建制度,缔造民主共和国家。她认为,此次起义有两层意义:第一是孙中山先生唯一的一次他亲自策划、亲自指挥、亲自领导。第二,无论时间、人物、地点都跟香港有很大的关系,甚至最后失败原因,逃亡途径,得到捐助人等等,都跟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关系。虽然结果它失败,但是启发意义很大。

  廖书兰,文学博士,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亚洲华文作家协会香港分会会长,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香港新界乡议局议员。曾获广兴文教基金会奖学金、中华侨联文教基金会华文著述奖冠军、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文艺奖最佳散文奖等。著作有《被忽略的主角》、《黄花岗外》、《烟雨十八伴》、《书兰中英短诗选》、《放飞月亮》等。其中,《黄花岗外》也是由《党人碑》所启发。她指出,这本书满足她了解对首次广州起义的前世今生,为她后来到台湾、美国,并到访伦敦驻英大使馆和大英博物馆寻找孙中山先生的足迹提供了兴趣及灵感。她表示,研究过程蕴含“苦与乐”,是充满成就感的经历。

廖书兰现场剖析了香港革命志士黄世仲之作《党人碑》,引用大量历史典故重现了126年前孙中山先生发动广州首义的前因后果。(中评社 梁帆摄)

  《党人碑》主题内容是讲述如何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和宣扬革命思想,全书是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为主轴的纪实小说。廖书兰表示,小说开篇用象征手法来烘托时代气氛,隐喻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在时代的惊滔骇浪中,英勇开展百折不挠的革命行动。其主人公“与其医人,何如医国”,强而有力的表达了孙中山先生“胸怀大志”的抱负。她根据小说内容,结合史实资料和大量典故,总结出了广州首义失败原因:(一)内意见不一;(二)起义改期;(三)风声泄漏;(四)内有间隙。孙中山先生的手下缺乏干练的军事和特务人才,导致起义“漏洞百出”。三十年后,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严格训练军事人才,包括特务人才,这便是他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所得经验教训的产物。

  廖书兰认为,香港是训练孙中山民主思想、培养他革命思想的地方。孙中山13岁时跟母亲到檀香山,离开翠亨村,经香港坐轮船。他从檀香山澳门香港日本美国英国,他看到西方科技进步,船坚炮利。而中国是文明古国,却受西方国家欺压“风雨飘摇”,这激发起他的革命思想:古老的中国要改革。她继指,香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爱中华民族的城市之一,被英国殖民155年,也要为国家的富强做出巨大奉献。甚至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没有香港这座城市,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如果没有香港人的参与,也不可能成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是香港人。其中,香港是兴中会、同盟会活动、政治宣传的后援基地,为宣传革命产生了10多份报纸,包括《中国日报》、《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等等。此外,新界原居民也有很多人参与这伟大的革命,如新界凤凰湖村、莲麻坑村都有其历史遗迹。在整个辛亥革命历程中,香港人捐钱最多的是李纪堂。李纪堂的父亲是香港富商李升,他倾家荡产的将钱财都供给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曾说:”是毁家纾难第一人!”最后,他在1943年香港过世,当时他的生活很穷困。因此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一座“爱国城市”,而辛亥革命的“精魂”也在香港。

  谈及首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海外的经历,廖书兰表示,孙中山具备3大伟人性格。第一,具备大难不死的经历,越是伟大的人,越是有多次大难不死的经验,能够大步跨过艰险;第二,具备忍受极大痛苦的能力,孙中山有一段时期其实很多人离开他,很多人不相信他,但他对他的革命事业始终抱有信心,忍受磨难;第三,勇于面对大难,不畏惧死亡。

廖书兰表示,香港人的参与成就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拯救了中华民族命运。(中评社 梁帆摄)

廖书兰表示,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将成为联系两岸四地的思想纽带。(中评社 梁帆摄)

讲座通过现场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现场座无虚席。(中评社 梁帆摄)

  廖书兰继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268年统治,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东方文明最早之“觉醒”,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进入新纪元。古老的中国三千年帝制都是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的意义是彻底推翻帝制。我们牺牲了多少志士用生命鲜血和财产换来的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成功110周年之际,应向这些伟大先烈,还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致敬。在辛亥革命的年代,国家积弱,面对列强瓜分,内忧外患。先有苦难中国,才有辛亥革命;既是历史起点,也是历史的转折,辛亥革命的爱国精神永远是国人心中的一块丰碑。作为今天的中国人,想到上一世纪苦难的先烈为国家的富强,付出了多少生命和财产,就更应珍惜当下得之不易的一切成果,同时要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己力。孙中山先生在弥留时候说:“和平、奋斗,救中国”。他所说的和平是和谐团结,奋斗是要中国发奋图强,也只有中国和谐团结,发奋图强,才能使国之强大而救国。这句话超越党派,常留中国人心中的一句永恒经典。孙中山先生是全世界华人都需敬重的伟大精神领袖、国父与中国革命先行者。孙先生一生怀揣满腔热血自始至终为国为民,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将成为联系两岸四地的思想纽带,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廖书兰博士受邀发表演讲。(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6月15日(记者 梁帆)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廖书兰博士6月12日受邀出席由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主办的系列讲座,并以“香港与广州首义——由《党人碑》说起”为主题发表演说。此次讲座通过现场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现场座无虚席。

  廖书兰现场剖析了香港革命志士黄世仲之作《党人碑》,引用大量历史典故重现了126年前孙中山先生发动广州首义的前因后果。她指出,广州首义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第一次起义,和后来他广为人知的起义同样重要。没有第一声号角吹响,吹醒清末百姓的民智,没有第一铲泥巴,埋葬中国3000年的封建制度,就没有接下来的浩浩荡荡的10次起义,到最后第11次武昌起义的成功,推翻满清封建制度,缔造民主共和国家。她认为,此次起义有两层意义:第一是孙中山先生唯一的一次他亲自策划、亲自指挥、亲自领导。第二,无论时间、人物、地点都跟香港有很大的关系,甚至最后失败原因,逃亡途径,得到捐助人等等,都跟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关系。虽然结果它失败,但是启发意义很大。

  廖书兰,文学博士,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亚洲华文作家协会香港分会会长,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香港新界乡议局议员。曾获广兴文教基金会奖学金、中华侨联文教基金会华文著述奖冠军、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文艺奖最佳散文奖等。著作有《被忽略的主角》、《黄花岗外》、《烟雨十八伴》、《书兰中英短诗选》、《放飞月亮》等。其中,《黄花岗外》也是由《党人碑》所启发。她指出,这本书满足她了解对首次广州起义的前世今生,为她后来到台湾、美国,并到访伦敦驻英大使馆和大英博物馆寻找孙中山先生的足迹提供了兴趣及灵感。她表示,研究过程蕴含“苦与乐”,是充满成就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