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香港房屋问题亟待提效解决
中评社香港2月6日电(记者 梁帆)香港房屋问题由于长期积压、发酵,已然演变为影响社会运转的结构性困境,形势极为严峻,不仅是社会民生问题,亦演化成为政治问题。中央高度强调要告别“劏房”、“笼屋”,加大力度解决住房问题。笔者认为,香港特区政府除了需突破旧有的房屋规划思维之外,亦要加快落实,短期内取得成效,让港人“看得到、摸得着”,重燃青年人发展的潜力,破除通常以5年、10年为一个单位的建房窠臼。
近日,在“敲响霸权丧钟 谋划地产新格局——香港解决住房问题研讨会”上,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指出,解决房屋问题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目前,新界有不少土地的使用方式是粗放式、低密度的例如仓储、货柜、堆砌大型机械等,是一种非常浪费的土地使用方式,超过一半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释放。
香港立法会议员、港区人大代表陈勇认为,当前社会阶层固化,不容易向上流,却很容易“向下流”。如果市民能够买得起私楼,资产方面就有往上流的增值空间。但大部分市民买不起私楼,租楼价格高,因此处于中间位置的这一批人,面对的前途显得十分暗淡。许多大学生在读期间没有收入,反而符合公屋申请资格,就早早开始排队,选择宁愿待在下游。甚至出现了不少青年为了符合申请公屋条件,而故意减薪或做自雇人士的“怪相”,进一步造成整个社会形成了“能有作为却故意不为”的消极氛围,不利于香港未来再出发、再腾飞。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时事评论员郭一鸣认为,香港其实有不少的土地,包括荒废的农田、郊野公园等,港府应与房地产协商将长期持有的土地进行开发。
香港一直实行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积极不干预的手段处理房屋问题,导致房地产被市场和财团所牢牢控制。笔者认为,市场运作不等于将权力交给市场,而是在政府制定的标准之下运作,政府依然掌握着相应的权力,应用权力解决觅地、建造、分配等环节的问题。建议调整公营房屋中公屋与居屋的比例,尽快将居屋供应量加大。
中央高度关切港人之所需,实地考察劏房,笔者认为,今时今日港府建房、做事情的效率太低,目前讨论、规划的许多政策何时实际落地还无法确定。香港政府须痛定思痛,大力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房屋问题不能以“让子弹再飞一会”的心态面对,应考虑如何在短期内就可见到成效,如果任由时间蹉跎,房屋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结构性困境将进一步阻碍香港的发展,规划再多蓝图也会是空谈。
中评社香港2月6日电(记者 梁帆)香港房屋问题由于长期积压、发酵,已然演变为影响社会运转的结构性困境,形势极为严峻,不仅是社会民生问题,亦演化成为政治问题。中央高度强调要告别“劏房”、“笼屋”,加大力度解决住房问题。笔者认为,香港特区政府除了需突破旧有的房屋规划思维之外,亦要加快落实,短期内取得成效,让港人“看得到、摸得着”,重燃青年人发展的潜力,破除通常以5年、10年为一个单位的建房窠臼。
近日,在“敲响霸权丧钟 谋划地产新格局——香港解决住房问题研讨会”上,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指出,解决房屋问题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目前,新界有不少土地的使用方式是粗放式、低密度的例如仓储、货柜、堆砌大型机械等,是一种非常浪费的土地使用方式,超过一半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释放。
香港立法会议员、港区人大代表陈勇认为,当前社会阶层固化,不容易向上流,却很容易“向下流”。如果市民能够买得起私楼,资产方面就有往上流的增值空间。但大部分市民买不起私楼,租楼价格高,因此处于中间位置的这一批人,面对的前途显得十分暗淡。许多大学生在读期间没有收入,反而符合公屋申请资格,就早早开始排队,选择宁愿待在下游。甚至出现了不少青年为了符合申请公屋条件,而故意减薪或做自雇人士的“怪相”,进一步造成整个社会形成了“能有作为却故意不为”的消极氛围,不利于香港未来再出发、再腾飞。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时事评论员郭一鸣认为,香港其实有不少的土地,包括荒废的农田、郊野公园等,港府应与房地产协商将长期持有的土地进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