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的新提法与旧逻辑

  中评社北京5月28日电/据中国新闻社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当地时间26日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就拜登政府对华战略发表演讲。这场原定于5月初举行的演讲因布林肯突然确诊新冠被推迟。这个被美媒称为对华外交政策的“基调讲话”,也因此落在了总统拜登首次亚洲行之后。

  在这场集中阐述美国对华政策的演讲中,出现了不少前后矛盾的说辞:声称避免与中国发生“新冷战”,却抛出在中国周边建立“符合美方愿景战略环境”的系列计划;希望建立所谓“开放包容的国际体系”,又指责“中国是世界秩序最严峻的长期挑战”。处处针对、步步为营,却刻意强调“无意遏制”“不打冷战”,反而暴露了美国惯用的“双面话术”。

  “美国经常会做什么不说什么,说什么不一定做什么。”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冠冕堂皇地说与中国维持合作关系,但实际上已经把中国作为全面的战略竞争对手。“布林肯的这次演讲就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外交博弈后,对内对外进行的全面对华政策总结。”

  美媒注意到,布林肯在演讲中改变了拜登政府此前对华关系的表述——从“合作、竞争、对抗”变为“投资、结盟、竞争”。《国会山报》就此分析称,这明确了美国试图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实力的目标。

  “虽然出现了新提法,却也暴露了旧逻辑。”苏浩表示,在美国防部最近提交的《2022年国防战略》中,美国已经在军事上将中国定义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和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最大挑战者”。“虽然外交上还没有这样明确的界定,但在美国的对华语境中,已经在突出强调对中国的竞争和整体性的压制。”

  苏浩认为,“投资、结盟、竞争”的提法更加强调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与中国的竞争行为,体现了美国要在“印太战略”框架下,与中国在经济、安全、外交上进行更加具体化的竞争。“过去‘合作、竞争、对抗’是概略性的描述,现在将概略性的描述具体化为特定领域上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带有消极性的因素。”

  苏浩分析称,比如强调“投资”,不仅包括投资美国自己的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同时还包括在“印太经济框架”下,引导经济伙伴盟国通过投资导向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产业脱钩和高科技隔离,目的就是通过海外投资对冲中国竞争力的扩展,压缩中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