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90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评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0期《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东北亚安全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迷失的过去与“内修”打造未来》一文。作者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本刊学术顾问)表示,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我们还有许多“内修”事应该完成,如强军、强国、强党、强实力,又如制定《统一法》(包括“和统”、“武统”方案),健全我们的民主、法制,制定“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建立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总而言之,我们应力克浮躁,要学会收敛,认清形势,改变思路,不要迷失于过去,不要迷茫于未来,要以新思维,应对新变局!台湾“独立” 是办不到的,两岸统一是不可抗拒的,走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统一的中国,需要时日,台湾的最终觉醒也需时间,正如《基度山恩仇记》结尾的话:“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当中:等待与盼望!”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中美战略博弈下的台湾问题新动向》、《评析北京与东京海空通联热线》两篇文章。
《中美战略博弈下的台湾问题新动向》一文作者朱松岭(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表示,台湾问题作为具有复杂国际因素的国内问题,从产生之初就是中美战略博弈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由冷战大背景决定的中美战略对抗时期(1949-1979),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中美战略合作时期(1979-2009),抑或是中国率先摆脱金融危机、带动亚太新兴经济体复苏并迅速提升综合实力和地区影响力的中美战略竞争时期(2009-2020),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经过特朗普时期在台湾问题上的交锋后,中国在与美国博弈方面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斗争经验。2021 年, 中国改变了对美斗争的态度,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尤其在台湾问题上积极主动,提出清单、划清红线、强调立场,中美战略博弈进入到新阶段。
《评析北京与东京海空通联热线》一文作者张竞(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认为,就目前中日海空联络机制来说,继续推动建立国防首长间之直通热线,究竟能否具体解决争议问题,或是在紧急状况下化解危机与降低紧张态势,说实在话,关键不是在于建立保证必须回应之通联热线,而是双方是否具有改善互动关系之诚意。祇要双方确实存在互动沟通诚意, 其实相互沟通联络绝对不是问题,而且就算双方军事机舰真是发生冲突,因此诱发出全面战争之风险, 确实亦没有高到要让建立通联热线到达迫在眉睫程度。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两岸博弈与“大陆形象”敌化建构——建构主义的视角》一文。作者安拴虎(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表示,依据建构主义行为主体和结构相互建构的逻辑,国家间的无政府文化是行为主体之间实践互动的结果。假若国家通过活动和交流建构的共有理念是互不承认生存权的敌人,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共有的理念)就会都是敌人形象,也就是霍布斯文化;同样的如果国家建构的共有理念是国家既可以自治、彼此竞争,又不能被消灭,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就是对手的形象,也就是洛克文化;如果国家建构的共有理念是国家既有主权,又彼此友好,即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就是朋友的形象,也就是康德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分析两岸关系以及大陆形象提供了一种方法,尽管两岸关系完全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但是温特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解构两岸关系颇具启发。从两岸官方互动的层面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把中国大陆与台湾看作“行为主体”,两岸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结构(两岸关系)。两岸关系的变化,反过来会促使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重新定义或建构自己的身份和利益(理念),并进而影响作为整体的“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认知与评价。就“敌化” 建构而言,七十年来,两岸基本维持了一个“敌对政治框架”和激烈博弈,无论是之前的“正统”之争, 还是后来的“统独”之争,两岸双方共构了“敌人形象”。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李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的《从港澳实践看“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一文。该文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香港和澳门二十多年的“一国两制”实践必然会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形成产生影响。在探索台湾“一国两制”方案时,需解决好法律的“硬对接”和人心的“软对接”问题。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对于台湾两大主流论述的诠释分析及相应对策 》一文。作者李林杰(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研究生)表示,民进党当局自“双十讲话”后,基本确立了“中华民国台湾论述”作为主导性话语论述, 同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论述”相对立颉颃,成为泛蓝泛绿两大阵营的基本论述。相比于国民党一以贯之的“中华民国立场”,民进党的论述经历了中间化、融合化的调整,对“中华民国”的态度从“什么碗糕”“流亡政府”到“中华民国台湾”的表述转变,以1949 年国府迁台作为中华民国新生的起点, 并在目前形成了对于国民党“中华民国论述”的强烈压力。因而有必要对于两种论述,依照某种认知框架加以诠释,理解其变迁的原因而衡量其对于现实之适用性,并加以定性与定位,从而确立大陆应有的立场面向,以及相应的手段方式。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曹小衡(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的《两岸共同市场新起点与路径思考》一文。文章表示,回顾四十余年两岸经济合作,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两岸经济合作和发展需始终聚焦于国家重大规划。当前,中国大陆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全力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这是深化两岸经济融合的新时期,也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发力期。打造适应新形势的两岸合作新模式,使台商台企在这一轮大陆市场结构调整中不错过新的机遇, 也使两岸企业有更多机会携手跨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各种障碍,找到新的、更大的合作空间。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困境与破局:政治文化视角下台湾统派政党发展再讨论》一文。作者胡燕(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表示,当前台湾统派政党面临着边缘化乃至泡沫化的多重困境,这与他们未能实现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兼容并行有关。作为中国地方性政治文化的子系统,台湾统派政党在整体上存在着政治认知缺失、政治情感疏离和政治价值观混沌等内在局限,进而给其开展“反独促统”活动带来了滞后影响。新时期的大陆对台工作亟待帮助台湾统派政党在中华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及“一国两制”认同上开展话语转变和观念创新,促使其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贡献。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发了《余英时的论敌》一文。作者黄光国(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表示,事实上,“五四”以来,大多数“全盘西化派”都有类似的心态,他们大多把西方看作一切知识的来源,不过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际遇和表现方式而已。中国近代史上“全盘西化派”最为知名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他在中国全力推其业师杜威的“实验主义”,到台湾后,出掌中央研究院,殷海光批评他的“科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不理不睬;胡秋原批评殷海光在台大讲授的“逻辑哲学论”,殷海光也不理不睬;他批评余英时在哈佛大学宣扬的“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余院士也是不理不睬!时至今日,海内外华人学术界仍然有许多人认定:西方是所有“现代”知识的来源,他们既不瞭解西方文明的精华,又瞧不起中国文化传统,不知不觉陷入余院士所谓“双重边缘化”的困境。
本期“智库综述”栏目刊发了《弘扬中华文明 建设文化强国——第七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一文。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网军”——当今台湾社会怵目惊心的政治公害》一文。作者周天柱(上海台湾研究会理事、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表示,民进党发展网军的社会政治效果一是为了选举的需要,其次是给台湾民众拼命“洗脑”。凡是能拉高两岸仇恨,尤其是“反陆”“抗陆”,祇要有一点可操作,就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内中的诡异其实很简单,一切为了“台独”!民进党很清楚,靠他们自己搞“台独”,注定失败。为此他们需要大量的死忠支持者为其当炮灰。在岛内操纵舆论不断给民众“洗脑”,在两岸操弄仇恨,不断引发民众对大陆的恐惧,从而让这些人在恐惧之下更加抱团,祇能跟着“台独”的指挥棒走, 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中美战略竞争期的中韩关系与东北亚安全”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2年2月号,总第290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90期《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东北亚安全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迷失的过去与“内修”打造未来》一文。作者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本刊学术顾问)表示,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我们还有许多“内修”事应该完成,如强军、强国、强党、强实力,又如制定《统一法》(包括“和统”、“武统”方案),健全我们的民主、法制,制定“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建立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总而言之,我们应力克浮躁,要学会收敛,认清形势,改变思路,不要迷失于过去,不要迷茫于未来,要以新思维,应对新变局!台湾“独立” 是办不到的,两岸统一是不可抗拒的,走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统一的中国,需要时日,台湾的最终觉醒也需时间,正如《基度山恩仇记》结尾的话:“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当中:等待与盼望!”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中美战略博弈下的台湾问题新动向》、《评析北京与东京海空通联热线》两篇文章。
《中美战略博弈下的台湾问题新动向》一文作者朱松岭(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表示,台湾问题作为具有复杂国际因素的国内问题,从产生之初就是中美战略博弈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由冷战大背景决定的中美战略对抗时期(1949-1979),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中美战略合作时期(1979-2009),抑或是中国率先摆脱金融危机、带动亚太新兴经济体复苏并迅速提升综合实力和地区影响力的中美战略竞争时期(2009-2020),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经过特朗普时期在台湾问题上的交锋后,中国在与美国博弈方面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斗争经验。2021 年, 中国改变了对美斗争的态度,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尤其在台湾问题上积极主动,提出清单、划清红线、强调立场,中美战略博弈进入到新阶段。
《评析北京与东京海空通联热线》一文作者张竞(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认为,就目前中日海空联络机制来说,继续推动建立国防首长间之直通热线,究竟能否具体解决争议问题,或是在紧急状况下化解危机与降低紧张态势,说实在话,关键不是在于建立保证必须回应之通联热线,而是双方是否具有改善互动关系之诚意。祇要双方确实存在互动沟通诚意, 其实相互沟通联络绝对不是问题,而且就算双方军事机舰真是发生冲突,因此诱发出全面战争之风险, 确实亦没有高到要让建立通联热线到达迫在眉睫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