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隔离设施转作过渡房值得一试
目前本港公屋轮候时间已攀升至6年高位,有超过20万基层市民被迫住在环境恶劣、非常不人道的“劏房”中。由于实在没有方法在短期内大幅增加公屋供应,因此发掘其他可行办法,想基层市民所想、急基层市民所急,是下一届特区政府的迫切任务!
年初第五波疫情爆发后,中央帮助香港建设多个方舱医院,解决隔离设施不足的问题。基于现时疫情保持平稳,加上许多专家相信即使爆发第六波疫情,出现广泛感染的机会也不高,当局应该思考如何善用已经建好的隔离设施等珍贵的资源。有立法会议员早前建议,待疫情完全消退后,特区政府可将方舱医院改作过渡性房屋,让居住在“劏房”的市民尽快入住。事实上,政府对有关方案亦持开放态度。发展局局长黄伟纶4月下旬表示,9个社区隔离设施合共可提供约5万个床位,当疫情缓和后,部分设施或有潜质改为过渡性房屋。
目前,社会尚未对有关方案开展讨论,倘若政府有此想法,希望尽快研究需要改建多少个过渡房单位,以及锁定哪些方舱适宜改建。事实上,部分方舱医院位置偏僻,其中竹篙湾和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距离市区较远,市民未必愿意入住。启德、青衣方舱的位置则比较理想,如果能够妥善改建,再加设专线小巴、巴士等,估计可以适应部分上班市民的需要。
与此同时,配套也要妥善兼顾。启德社区隔离设施配有独立厕所、窗户、电掣、墙身、天花、地台等,设备相当完善,可优先改建成过渡屋。但元朗潭尾和新田等社区隔离设施没有独立厕所,当局可能要加建。当局亦要因应住户人数,在过渡房周边兴建商业和社区设施,全面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香港住屋问题实在太严峻了,任何有助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案,都值得社会各界去讨论。由于过渡房比劏房舒适,加上由政府或社企营运,租金肯定较为低廉,合乎“以民为本”原则,相信会受基层市民欢迎,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案。倘若方舱“变身”过渡房的方案得以落实,再加上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的“公屋提前上楼计划”,应该可在一定程度上纾缓住屋困局,给劏房户希望,助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