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激活“资本的文明面”
资本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范畴。能否驾驭资本,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评判不同现代化道路孰优孰劣的重要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通过改变、调整生产关系,用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扬弃传统的资本逻辑,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现代化的内在性超越。
马克思的《资本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原理,深刻揭示了生产力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在社会化生产力与私有资本的矛盾中,资本的动力本身就包含着它的自我否定,造成资本扩张空间的相对萎缩,由此形成经济危机,导致西方现代化难以为继。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式现代化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入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之有条件、有能力驾驭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条件、有能力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资本的自然属性,具有增值、竞争、扩张等特性,参与生产过程并创造财富。资本的社会属性,特指资本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引导资本的自然属性,使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与土地、技术、劳动力、数据等生产要素相互促进,发挥资本增值、财富生产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克服资本的社会属性,化解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