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中国经济会在克服挑战中稳定发展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巨丰金融研究院等单位协办的“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日前在在京开幕。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巨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就“2022年机遇与挑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只要我们坚持质量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来自于微观层面的持久潜力一定会在政策环境的优化、改革开放的深化中间逐步得以释放。因此,中国经济长期一定会在克服挑战中迎来一个稳定发展的前景。
邱晓华说,中国经济由快到慢,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我们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质量优先,质量增长的新阶段,肯定是有所谓的速度转换的问题。从客观上讲,
第一,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一定不是一个免费的午餐,它需要环境问题,需要资源问题,需要修复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在修复环境,修复资源,修复不平衡问题过程中,一定是要付出修复的代价,这必然要由国家、企业、个人一起来承担,转型升级一定是要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修复环境,恢复生态,修复资源,在平衡差距肯定和以往不同的。
第二,今天中国在前进路上又遇到了两个所谓改变了的因素,第一是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局,所谓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说穿了就是地缘政治格局的大调整,这其中中美矛盾变局为主要方面,中美关系的变局无疑对世界而言,对美国而言,对中国而言都是一个会有巨大影响的因素。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相互影响十分密切。因此,当2018年,中美变局出现新的影响之后,自然给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变数,而短期来看,这个变数最主要就表现在对方方面面都增添了难度。这是外部的因素。
第三,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疑又打乱了发展的节奏,也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一定意义上,新冠疫情的出现,短期而言一定是个拖累的因素,对世界而言是这样,对中国而言也是这样。所以,从2020年开始,中国经济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无论是消费,无论是服务业,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如何客观地看如今的中国经济?邱晓华表示,一是要看我们本身在转型升级的阶段一定要付出一定的转型成本和升级的代价;二是中美关系的变局一定会给我们增添新的困难,也会给大家带来诸多和以往不同的客观因素;三是疫情的突如其来,一定会使我们常态下的因素会变得更加的多变,不确定。“我认为,看中国经济当下的变化,一定要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客观地看,是我们的发展阶段变了;客观地看,是外部的环境变了;客观地看,是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冲击。”
“是不是就没有主观因素呢?也不是。”邱晓华说,这些年,我们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的修正、调整无疑也是影响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些因素,比如我们用绿色经济的一些政策,自然使得大家看到的就是短期对能源、消耗的控制,对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一些影响。我们对平台经济的整顿无疑对这些行业的就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比如我们对房地产领域里的调控,自然在调整中看到风险化解的同时也看到市场的改变。像这些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我想它可能更多是来自于主观的,而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一个政策必然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
走向新征程的中国经济将会呈现什么局面?邱晓华说,就短期而言,短期看政策。中国的政策目前是明确的,那就是我们要“稳中求进,稳字当头”,因此,对2022年的中国经济来说,政策的信号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保宏观、社会大局的稳定,让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合理区间在哪里?现阶段,中国经济各种因素综合来说,肯定就是它的潜在增长区间,是社会就业能够大致解决,大家方方面面日子能大致过得去的增长空间。综合需求因素、产业因素等社会方面的因素来看,当下中国经济合理区间,应该是5%-6%的区间。而短期保持5%以上更显得政策优先性,因为没有5%,我们可能就业问题会更加突出,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企业的困难会更加突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可以预见的就是,2022年的政策底线,应该说是守住经济不再延续去年三四季度以来出现的持续的惯性下滑趋势作为底线,就是遏制住中国经济短期下滑的趋势应当说是政策的底线。下滑的底线,目前来看,去年两年平均增长速度5.1%作为底线。2022年,大家还没有看到中国经济政策(增长)的数据是多少,但从北京市公布的宏观经济增长的目标来看定的是5%以上。北京一定是和中国(总体经济增长率)最贴近的一个城市,因此,5%以上也许就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如果说去年是6%以上,今年定5%以上可能是个大概率事件。5%以上能不能够实现?从市场条件来看,我们还是有这种能力的。
“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中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就是我们的短板,也就是大家的挑战。”邱晓华指出,第一个挑战是,来自于科技短板的挑战。尽管在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下,我们生活加快步伐,加大力度补短板,但不可否认,我们在某些方面还是需要继续受困于这样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
第二个挑战是,中国人口总量变化态势以及在整个调整过程中一些政策的改变对于整体收入增长态势应当说还是存在着变数的,如果经济都下调到5%的区间,收入还想比这个更高的增长,当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随着收入增速的放慢,也会对中国的消费造成一定的制约。
第三个挑战是,中国的资源瓶颈还是越来越明显的。因此,来自于外部资源的保障供给这种一些安全问题依然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是,我们在前进路上,金融风险的挑战、财政债务风险的挑战、生态风险的挑战也还是比较明确存在着。
邱晓华指出,当前,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想要改善经营,求得更好发展的最基本的朴实动力依然还是很强劲的;另一方面中国老百姓想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生活的最朴实愿望的强烈,也还是很明显的。因此,只要我们坚持质量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来自于微观层面的持久潜力一定会在政策环境的优化、改革开放的深化中间逐步得以释放。因此,中国经济长期一定会在克服挑战中迎来一个稳定发展的前景。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巨丰金融研究院等单位协办的“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日前在在京开幕。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巨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就“2022年机遇与挑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只要我们坚持质量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来自于微观层面的持久潜力一定会在政策环境的优化、改革开放的深化中间逐步得以释放。因此,中国经济长期一定会在克服挑战中迎来一个稳定发展的前景。
邱晓华说,中国经济由快到慢,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我们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质量优先,质量增长的新阶段,肯定是有所谓的速度转换的问题。从客观上讲,
第一,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一定不是一个免费的午餐,它需要环境问题,需要资源问题,需要修复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在修复环境,修复资源,修复不平衡问题过程中,一定是要付出修复的代价,这必然要由国家、企业、个人一起来承担,转型升级一定是要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修复环境,恢复生态,修复资源,在平衡差距肯定和以往不同的。
第二,今天中国在前进路上又遇到了两个所谓改变了的因素,第一是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局,所谓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说穿了就是地缘政治格局的大调整,这其中中美矛盾变局为主要方面,中美关系的变局无疑对世界而言,对美国而言,对中国而言都是一个会有巨大影响的因素。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相互影响十分密切。因此,当2018年,中美变局出现新的影响之后,自然给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变数,而短期来看,这个变数最主要就表现在对方方面面都增添了难度。这是外部的因素。
第三,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疑又打乱了发展的节奏,也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一定意义上,新冠疫情的出现,短期而言一定是个拖累的因素,对世界而言是这样,对中国而言也是这样。所以,从2020年开始,中国经济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无论是消费,无论是服务业,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如何客观地看如今的中国经济?邱晓华表示,一是要看我们本身在转型升级的阶段一定要付出一定的转型成本和升级的代价;二是中美关系的变局一定会给我们增添新的困难,也会给大家带来诸多和以往不同的客观因素;三是疫情的突如其来,一定会使我们常态下的因素会变得更加的多变,不确定。“我认为,看中国经济当下的变化,一定要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客观地看,是我们的发展阶段变了;客观地看,是外部的环境变了;客观地看,是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