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屣相迎终有期——欧洲饱尝难民危机苦果
5月20日起,新华社开设“俄乌冲突下欧洲之殇”栏目,以全媒体报道形式,聚焦能源供应紧张加剧、粮食安全告急、社会负担加重给欧洲民众生活带来的沉重负担;而美国作为冲突和制裁的始作俑者却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酿成“欧洲之殇、世界之殇”。
俄乌冲突爆发两个多月,550万乌克兰人涌入邻国,其中绝大部分进入欧盟国家。波兰接收约300万人,罗马尼亚接纳逾80万人入境。浩荡而急速的人口流动,不断挤占欧洲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
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频频为冲突“煽风点火”,在接纳难民问题上一如既往地“口惠而实不至”。
财政捉襟见肘 民众怨声载道
俄乌冲突发生后的最初几周,欧洲民众慷慨解囊,踊跃加入志愿者队伍,社会一度沉浸在援助乌克兰人的热情之中。
波兰华沙国际会展中心,是中欧最大的展览中心。如今,六个展馆中的三个已改建为人道主义援助中心,累计接待超过6.5万名乌克兰人,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天在此忙碌。
最近两周,援助中心倍感力不从心。“人员不足、物价高涨、经费不够,如果欧盟再不给我们援助的话,我们将很难继续下去。”援助中心外联部门负责人帕斯捷尔纳克告诉新华社记者。
在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靠近乌克兰的中东欧国家,安置工作主要由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来承担。随着时间推移,志愿者耐心消耗,非政府组织资源告急,整个社会陷入疲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