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让盲盒营销不再“无下限”
这场听证会要从一条投诉线索说起。“孩子趁我不注意,拿压岁钱买了1500元的奥特曼盲盒和文具盲盒,更让人生气的是盲盒中的笔很多不能用,这种情况有人管吗?”2021年11月10日,虎丘区检察院检察官朱晓丹在该院公众号“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平台”上收到陈女士的投诉。
同样是学生家长,朱晓丹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条公益诉讼线索,便立即带队到被投诉的学校周边店铺开展摸排调查,他们选择在某小学放学高峰时段前往学校外的文具店蹲守。当放学铃声一响,一群小学生涌进店中,将摆放盲盒的柜台团团围住。其中有个学生一次性买了近200元的盲盒,还和同学约好明天继续来。
“盲盒里是啥文具,具体质量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现在学生就喜欢这种神秘感,卖得也好,虽然里面的东西可能不值这个价格。”这家文具店老板告诉朱晓丹。
近年来,盲盒逐步成为“图新鲜”的一种消费新趋势,在“万物皆可盲盒”浪潮中,未成年人占比高、易成瘾,加上缺乏判断力、辨别力和成熟的消费观,最易被商家“割韭菜”。
朱晓丹和同事在走访中发现,店铺中售卖的文具盲盒、玩具盲盒还存在无厂名、厂址、电话、许可证号、生产日期等问题,属“三无”产品,有的盲盒外包装还标识着一些不良图画。
仅暗访了一家小店就发现诸多问题,那其他中小学校周边商店是否也存在同样问题?随后,该院未检检察官组队兵分两路,摸排调查了辖区中小学校周边近20家店铺,均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盲盒产品属“三无”产品、伪劣产品、标签标识低俗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