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推出“文学精品”这个关键
中评社北京5月13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以出版推动文学记录新时代、描绘新征程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出版导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文学出版究竟“坚持什么”“为什么人”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各种利益诱惑,面对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学出版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就失去了生命力。通过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坚定不移地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学出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进一步树牢导向意识,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表现人民的生活,传播人民的声音,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将更好发挥文学出版的功能,推出更多的好作品。在新时代,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鼓励和引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不断为人民奉献新时代文学精品,是文学出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文学出版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充分发挥,更为有力地鼓励作家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推动文学记录新时代、描绘新征程,向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以文学力量激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昂扬斗志与坚定意志。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着力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文学出版需要积极回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选题策划、精品生产、多介质传播的科学组合和优化配置,对文学出版的导向、品质、数据、服务等关键要素进行体系化重构,推动文学出版与网络视听、游戏、电影、电视、戏剧等各种现代传播形态的深度融合与联通发展,进一步拓展文学出版价值链条,形成围绕IP运营的完整产业体系,实现出版效益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重出版品质和价值引领,杜绝无效产出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准确把握重点、关键、支撑、目标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在选题策划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伟大奇迹,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优化选题结构、规划选题重点,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在选题计划中的占比和分量。同时,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目的在于以选题内容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长期以来,文学出版一直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大行其道,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作品比比皆是,反之,称得上“高峰”的精品却如凤毛麟角。如何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如何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成为长期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的支撑点,是实现全媒体条件下的文学创作与多介质传播的深度融合。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可以促成文学IP运营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读者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商业模式,为作家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艺术互通的平台,聚合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
文学出版属于大众出版,其商业属性相对来说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文学出版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则意味着文学出版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