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消费浪潮下的商业拓展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非遗传承,在脱贫攻坚战中,非遗文创产品也被寄予厚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早在2006年12月1日起就开始施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缓解这个矛盾,就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发布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这些政策,都在鼓励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也为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和保证。
中国美术馆丰富的馆藏中也有众多民间美术作品,涵盖年画、剪纸、皮影、彩塑、风筝等。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发展和鼓励下,中国美术馆文创中心作为表达美、传播美的头部文化机构,自2012年起就不断在非遗项目上拓展和开发。中国美术馆文创中心在进行藏品开发时,根据本馆藏品特点,衍生品的开发除了大师系列的主线之外,非遗及民俗系列也占有重要比重。这个系列除了非遗大师库淑兰之外,还有陈师曾的老北京民俗系列,并且根据数据调研和销售人群的分析对吉兔坊这个品牌进行帮扶。
吉兔坊是由90后年轻人作为主力运营的一个工作室,“吉兔坊”创始人生于陕西凤翔泥塑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凤翔泥塑的熏陶,打下了深厚的彩绘泥塑制作功底。来到北京后,胡鹏飞对老北京兔儿爷产生了浓厚兴趣,研究了传统兔儿爷,也给兔儿爷增加了各种新的艺术元素。凤翔泥塑加上老北京传统民俗元素,让吉兔坊焕发新的光彩,文创中心正是看到了这点并结合本馆特色,经过多次磋商,吉兔坊2012年进驻中国美术馆文创中心艺术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