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热议:拜登执政一周年外交成绩如何?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1月25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1月20日上午,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海国图智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以“拜登执政一周年:评估与展望”为议题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第二环节以“拜登执政一周年外交评估与展望”为主题,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拜登执政一周年外交成绩分享看法。

  自2021年1月上任以来,美国总统拜登在多个外交场合反覆表示“美国回来了”,一方面,重新加入多个在特朗普执政期间退出的组织与公约,另一方面积极联合全球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问题,如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召开领导人气候峰会等。拜登政府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是践行多边主义还是国家中心主义?学界如何给拜登执政一周年外交成绩打分?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表示,拜登政府上任伊始曾发誓让美国外交重回“世界领袖”——美国外交的自由国际主传统、与特朗普民粹主义的美国外交进行切割,但诸多表现可以说捉襟见肘。一方面,拜登上台以后迅速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公约》、重回世界卫生组织,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和特朗普完全不同的政策。但另一方面,没有与北约盟友充分协商就急于从阿富汗撤军,事实上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国际声誉。至于在新冠疫苗问题上,拜登强调先保障美国人注射、再考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数次引起WHO官员的公开抱怨。拜登奉行的“疫苗民族主义”政策,以及在南部边界对南美移民重新采取了特朗普政府曾采取的非人道主义政策,都表明疫情冲击下的美国在很多问题上仍然保持“美国优先”的政策选择。朱锋教授指出,拜登外交的重心很明确,就是要以意识形态划线、搞地缘政治的团团伙伙,集中精力对准中国。无论是强化“四国安全合作机制”、还是缔结美英澳三边协议为澳大利亚建造核潜艇,无论是美日、美韩首脑峰会还是拜登政府官员出访集中在东亚,试图建立地缘战略上的“抗中联盟”已经成为拜登政府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已经从安全、军事领域,实质性地扩大到了产业链重组的经济和商业领域。对此,中国必须高度重视。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林宏宇( 视频直播截图)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林宏宇教授认为,首先,拜登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老的“过渡总统”,他已经完成了“阻击”特朗普的“历史使命”,在百年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应对其执政抱有过高的期待;第二,受制于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影响,拜登的对外政策很难预判,尤其是当前的中美关系,还受到“特朗普遗产”的巨大负面影响,中美关系正经历着从“恶化”到“癫化”,再逐渐回归正常的过程中;第三,今年中期选举之后,拜登的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应该会做出相对理性的调整,未来中美关系前景应该是看好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崔洪建(视频直播截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崔洪建认为,拜登政府修复美国盟友体系的主要着力点是在特朗普时期受到损害最大的欧美关系,其效果可从两个视角作出分析。首先是在美欧之间存在拜登政府要按原样“修复”与欧洲在新形势下要“重塑”之间的博弈,即美国想维持与盟友的主从格局与欧洲想塑造对美“平等伙伴关系”之间的差异和较量。其次是拜登在处理对欧关系时受到国内政治的掣肘,不得不在维持内政与外交平衡的顾虑下施策,延续了欧洲对美国内政不确定性的担忧和疑虑。从这两个视角来看,2021年拜登政府对欧外交有得有失:美欧在打造“价值观同盟”、实施“人权外交”等政治外交领域取得明显效果,但在“印太战略”、对华竞争对抗等方面则出现“同向不同步”的状态,在经贸、科技和产业领域缓解摩擦、协调规则等方面也未能达标。2022年将是拜登政府能否稳定欧洲并继续拉拢其应对最大竞争对手——中国的关键时期。在美俄在欧洲安全博弈加剧背景下,欧洲对美国的政治前景和拜登政府的战略博弈能力的疑虑将持续上升,为此将集中推进“战略自主”建设,对于欧美关系、中欧关系以及中美关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视频直播截图)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将拜登执政一周年的外交表现评估为在利益认知、外交理念和决策手法三个层面的回归。首先是对美国国家利益传统认知的回归,相较于特朗普对美国国家利益偏狭、极端的界定,拜登展现出对美国国家利益更为理性、系统和综合的认知判断。其次是对美国传统战略理念和外交原则的回归,包括重视盟友与美国的协调与合作,关注多边机制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美国需要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承担国际责任等方面的外交理念。第三是传统决策手法的回归,拜登本人对外交事务十分熟悉,其国安和外交团队也均为久经历练、经验丰富的建制派人士,因此外交决策机制以及操作手法也较之特朗普时期展现出更为明显的专业性。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1月25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1月20日上午,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海国图智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以“拜登执政一周年:评估与展望”为议题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第二环节以“拜登执政一周年外交评估与展望”为主题,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拜登执政一周年外交成绩分享看法。

  自2021年1月上任以来,美国总统拜登在多个外交场合反覆表示“美国回来了”,一方面,重新加入多个在特朗普执政期间退出的组织与公约,另一方面积极联合全球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问题,如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召开领导人气候峰会等。拜登政府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是践行多边主义还是国家中心主义?学界如何给拜登执政一周年外交成绩打分?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表示,拜登政府上任伊始曾发誓让美国外交重回“世界领袖”——美国外交的自由国际主传统、与特朗普民粹主义的美国外交进行切割,但诸多表现可以说捉襟见肘。一方面,拜登上台以后迅速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公约》、重回世界卫生组织,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和特朗普完全不同的政策。但另一方面,没有与北约盟友充分协商就急于从阿富汗撤军,事实上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国际声誉。至于在新冠疫苗问题上,拜登强调先保障美国人注射、再考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数次引起WHO官员的公开抱怨。拜登奉行的“疫苗民族主义”政策,以及在南部边界对南美移民重新采取了特朗普政府曾采取的非人道主义政策,都表明疫情冲击下的美国在很多问题上仍然保持“美国优先”的政策选择。朱锋教授指出,拜登外交的重心很明确,就是要以意识形态划线、搞地缘政治的团团伙伙,集中精力对准中国。无论是强化“四国安全合作机制”、还是缔结美英澳三边协议为澳大利亚建造核潜艇,无论是美日、美韩首脑峰会还是拜登政府官员出访集中在东亚,试图建立地缘战略上的“抗中联盟”已经成为拜登政府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已经从安全、军事领域,实质性地扩大到了产业链重组的经济和商业领域。对此,中国必须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