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学遇上思政课
春夏秋冬,花期不同,每个季节总会见到不同学院的师生在不同的试验田中忙碌着。每一株“苗”都在茁壮成长,生动的思政课也开到了田间地头,开进了植物世界。
在农学课堂里进行成长教育
屈原的《离骚》中借兰芷比喻君子芬芳、高洁的人格。在华中农业大学有一本叫作《狮山兰芷》的植物学辅助教材,不仅收录了校园内的300余种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还介绍了各类植物的识别特征以及校内分布地点,被同学们称为“校内植物名片”。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株一丛都饱含着学校几辈学人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也正如屈原笔下的兰芷,默默绽放,播散芬芳。
“充满奥秘的植物世界是学校亮丽的风景,‘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也同样很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姚家玲是《狮山兰芷》的主编,曾经为了寻找益母草,她跑遍了整个校园,后来终于在试验田后的水沟找到。书中300余种植物,每个她都可讲出编写过程中的故事。这也正是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科研精神的缩影。
农学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亲近大自然,因此既能参加野外实践活动,又能坐在实验室的“冷板凳”上搞科研,就成了他们必备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些挫折教育和吃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