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回流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
记者近期在贵州调研时看到,一批批年轻人下乡扛起基层组织建设重任,一个个“新农人”在农村投资创业激情澎湃,一篇篇“大豆大咖”“蘑菇教授”的“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生产要素自发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人才回流渐成气候。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游燕”归乡,带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重组,如今贵州乡村振兴迎来充满活力的新局面。
新村干:从口头到心头,青春洒在农家院
从城市回到农村,不少“90后”“95后”开始在基层组织中“挑大梁”。
最近,贵州都匀市墨冲镇同心村党支部被评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五星级党支部”。两年前,在城市打拼的娄大付,来到同心村担任村支书,决心探索党建新路径,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开会不走过场,把理论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是娄大付的关键一招。过去,村干部年龄老化,不会用电脑,村里开会学习,以念文件为主。现在,年轻的村干部们结合学习主题,将群众身边的事拍成短视频,或者做成PPT等,用多媒体方式在大屏幕上一边放映,一边开会讲解。
“比如,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时,就结合村里主导产业芦笋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培训和问题答疑。内容务实,形式新颖,吸引了党员和村民积极参与。”娄大付说。
在贵州贵定县盘江镇“90后”镇长李可看来,返乡、入乡扎根的年轻力量,极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