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渐涨的陪诊服务,离专业化还有多远?
全程陪伴看病、代为排队挂号、缴费取药,还会为患者进行就诊规划……自去年起,陪诊服务热度渐涨,闫军儒的同行越来越多。记者查阅发现,各大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分布在北京、杭州、西安等医疗资源较丰沛的城市,过去1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
攀升的需求背后,花钱买服务的是哪些群体?成为陪诊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这个新兴行业距离专业化发展还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从业者。
就医痛点催生陪诊需求
据闫军儒观察,顾客群体主要有几类: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独自在城市打拼的单身青年,带娃就医分身乏术的宝妈,异地就医的急重症患者等。
在他看来,陪诊师要做的,就是帮“刚需人群”提高就诊效率。“缴费、做检查、领报告分处各楼层,很多患者身体不便,或不熟悉流程,几个小时就搭进去了。一位大爷曾因为不知道要先分诊,干等一天也没看上病。”
同样创立了一家陪诊服务公司的李建新,入行的决定来源于几个“孤独时刻”。一次急性十二指肠溃疡发作,身边没有家人在,他忍着疼痛在医院来回穿梭,“那一刻被孤独击中了”。后来妻子怀孕,身体不舒服却要自己去检查,忙于工作的他倍感无力。深耕互联网行业多年,李建新敏锐地察觉到,有同样困扰的人不在少数。
同李建新一样,来自沈阳的刘姗姗也在日常就医中发现了需求市场。起初决定创业时,她很看好老龄产业,但一直没找到切入点。一次偶然,住在辽宁抚顺的姨妈来沈阳看病,远在上海的表姐请刘姗姗帮忙照应。“前后折腾了十几天,如果我不在,操作智能设备取号缴费、预约检查等姨妈自己不会用或找不到,时间肯定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