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珠峰 用身体挑战极限
初夏时节,年近花甲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来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参加“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对象,探寻高原反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为获取一手数据,朱彤和部分科研团队成员,佩戴测量血氧、心电监测的传感器,肩负登山包,拄着登山杖,在珠峰登山大本营和绒布冰川之间来回徒步穿梭。
5000多米的海拔,人员负重前行,结合这种近乎“自虐”的拉练模式,科考队员要收集自身血样、尿样、唾液等标本,还要测量血压、监测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后续研究提供样本支撑。
此前,志愿者们从北京出发时就收集一次自身健康数据,然后在拉萨和珠峰登山大本营两个不同海拔地分别记录一次,出于研究需要,部分科考成员会佩戴血氧和心率贴片,还要攀登到6350米甚至更高海拔高度。
“团队不少成员已经抵达海拔6350米区域,这几天我正在积极训练,期待有机会和他们在那里会合。沿途随着海拔升高,自己身体会相应发生变化,这种直观感受得出来的数据对我更有启发意义。”朱彤说。
为了获取更多数据,科考分队将追踪在海拔5200米、5800米、6350米、8848米这4个高度活动的人群,开展高海拔缺氧的人体健康效应等科学问题研究。
“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这次强调在极高海拔区域,人类身体会产生什么剧烈的变化。如果在剧烈变化中,人身体再接触到一些污染物,比如说空气污染,那么极高海拔的高寒缺氧和环境污染,会对人体产生叠加效应的伤害。”朱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