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课堂 如何给教与学带来新可能
“第一次感受到故宫角楼在夕阳下令人震撼的美,是在考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后的那个傍晚;学完了《不朽的艺术》,再去博物馆不再是陪儿子完成任务了。学习MOOC(慕课)之前和之后的对比,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鲍勃·迪伦的那句‘昔日我曾苍老,如今风华正茂’。”北京某事业单位公务员陈睿在慕课平台留言栏这样写下听课感受。
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正帮助更多人“焕发青春”。近年来,慕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课程等新型数字化课程走进了大学校园,甚至拓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学习者。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超过5万门,选课人次近8亿,高校教师使用混合式教学比例提升至84.2%,一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在内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方案基本形成。
在“尝鲜”之余,这些新方式、新资源究竟好用不好用?未来的发展又有哪些新方向,将给“教”与“学”带来怎样的深刻变化?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体验丰富、效率提升,数字化拓宽学习广度
戴上VR眼镜,屏幕上的“大心脏”顿时立体起来,好像悬浮在空中;360度旋转、自由放大缩小、沿着平面“解剖”,在操作笔的指引下,这些功能可以轻松实现。在北京海淀区后厂村慧科集团元宇宙教育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桌面式VR一体机设备。通过4个摄像头和陀螺仪,它可以实现操作笔和眼镜的高精度跟踪,同时还支持数字内容虚拟拍摄,并通过直播平台满足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研讨的需求。“真是医学生的福利!”观者纷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