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核酸检测”相结合的依据是什么
“抗原+核酸检测”相结合筛查手段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有市民反映直接将抗原试剂滴进检测盒,也可以出来“一条杠”的结果,抗原试剂盒的质量如何把控?有的小区一次性发放了十多盒抗原检测盒,一次做一盒,其他的放置数日,如何确保测试有效性?
就热点关切,记者采访了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临床生化免疫学研究室主任朱宇清。
问: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的原理是什么?“抗原+核酸检测”相结合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答: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各有特点。简单说,病毒是由芯和外壳组成,病毒的芯就是核酸,而病毒外壳是蛋白,抗原测的就是这个结构蛋白。做核酸检测,则是把病毒的外壳打开,把核酸取出来后进行体外扩增,然后进行检测,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时间长,通常需要6小时出检测报告。
抗原检测是直接用病毒的外壳进行测定,目前自测的原理是金标记免疫层析法,通过与病毒相匹配的特定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复合物,将复合物进行显色,达到诊断的目的。但因本身方法学的局限性,目前抗原检测的最大问题在于灵敏度不如核酸检测(注: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也就是说,假阴性较多,即感染了病毒不一定能被检测出来。
对目前的两种检测技术进行比较,核酸检测大致比抗原检测能更早检测出病毒。因为核酸检测有一个扩增的过程,所以比较灵敏,而抗原检测没有扩增过程,相对来说灵敏度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