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港人信中央为何不信政府
中评社香港3月7日电/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迅速恶化,累计“爆炸式”新增逾45万确诊个案,隔离、治疗等抗疫医疗资源全线告急。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港人对中央援港抗疫信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同时,对香港特区政府的信任度维持低迷、并呈下降趋势,需高度警惕这种反差的风险隐患。
如图1、图2所示,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近两年来对香港社交媒体涉疫情绪和政治稳定形势进行指数化模型监测,并根据指数峰值分布划定红色、橙色、黄色三条警戒线。数据显示,第五波疫情在今年2月上旬快速扩散乃至“爆炸式”增长以来,涉疫情绪风险指数先是迅速攀升并一度触及“橙色警戒线”,但在中央领导人作出指示、召开会议并协调内地各方面予以坚定支持之后,指数从“橙线”稍有回落,目前在“黄线”和“橙线”区间内横行,政治稳定风险指数在低位波动。
上述指数走势直观反映出,一方面,香港抗疫形势现仍处于“胶着状态”,人心浮动;另一方面,在中央和内地强力高效的各项支持协助下,香港民生物资得到基本保障,多数香港市民也都理解、遵守和配合现行防疫安排,社会保持稳定,但涉疫情绪风险指数近期在“黄线”和“橙线”区间横行、未有显着回落,说明当前香港社会民心民意仍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港人对中央政府的信心指数,和对特区政府的信任指数,形成明显反差,出现“剪刀差效应”(如图3)。近期在中央政府指挥调度下,内地各有关方面快速打通与香港的食品应急供应通道、高效建设方舱医院并率先交付青衣方舱、调拨大量防疫物资和中成药给特区政府和香港民间组织,三批内地防疫专家也抵港展开工作、向特区政府提出建议。虽然一些对抗性自媒体不断抹黑中央及内地的支援行动,但是,香港社交媒体数据显示,香港市民对中央援港抗疫的信心指数连续两周保持高位。然而,随着感染人数、重症及病亡人数的持续攀升,尤其是近段时间引发强烈民怨的入院难、检测安排混乱、政府反应迟钝、官方讯息自相矛盾等问题一直无法缓和,香港市民对特区政府领导抗疫的信任指数不仅难以提振,还出现下滑趋势。
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近期香港多次出现局部性抢购潮现象,既暴露出特区政府涉疫讯息权威性、公信力低下,也反映出特区政府协调、执行不力导致涉疫公共资源和各类民生必需物资堵在“最后一里路”的问题。结合图5至图6可知,近期出现的食品、药品及防疫物品抢购潮”引发社交媒体高度关注和焦虑,尤其是上周因特区政府高官和专家对“封城禁足”暧昧不明的表态,令全港多处出现抢购现象。尽管官方后续多次澄清有意平复社会情绪,但市民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已经蔓延开来,再加上多家大型连锁药房、超市乃至银行缩短营业时间或关闭部分营业网店,加剧了抢购潮、囤货潮等自发恐慌行为,甚至出现一些炒高价、卖假货等不良市场现象,引发民意强烈不满。数据显示,近期抢购潮的舆情热度已经大幅反弹,但多亏有内地供港物资链的保障,当前香港抢购潮属于局部性、短暂性现象,与前年疫情爆发初期全城高度紧张、疯狂抢购的情形仍有一定区别。
进一步分析发现(如图6),近4个星期以来,蔬果粮肉等食品始终在抢购潮舆情占比过半,但相对比例已从最高时的70%降至50%,一方面说明内地供港应急通道的确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港人反映市面菜价仍然很高,多家超市调整营业时间也刺激了市民对“囤货”的紧迫感。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快速检测试剂占抢购潮声量占比明显上升,这是因为特区政府宣布将以快速测试结果作为确诊依据,以及社会上新冠感染基数极为庞大,大量市民需要自费购买快速检测试剂,遂导致快速检测试剂被一扫而空、炒至百元高价以及假货、次品横行等问题。此外,抗疫中成药、退烧药也频频出现“一盒难求”的场面,如有机构在线上登记派发5万盒连花清瘟胶囊,遭遇网络大塞车,许多网民反映“刷新很久却上不了线,好不容易上线却显示派完”,怨言重重。
针对上述问题,香港网民普遍将矛头怒指特区政府,主要质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为何特区政府高官、政府专家释放的信息如此混乱,助长抢购和焦虑情绪,形同戏耍市民?第二,为何内地向香港提供了如此多抗疫物资,但很多基层急需市民“看得到、拿不到”,如内地送来近4000万个N95口罩,但前线抗疫人员都拿不到,特区政府的分配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第三,为何疫情扩散蔓延得如此严重地步,特区政府的抗疫策略仍然说不清楚,原本堆积的各种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正因为有上述质疑和不满,香港出现了染病则“自诊自治”的国际奇观,不再寄希望于政府。
另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就是目前危重症及病亡案例中,较大比例来自未接种疫苗、居住在各类护养院和老人院的长者群体。如图7所示,尽管高龄长者无法透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为自己发声,但香港网民对他们悲惨遭遇的关注和情绪共鸣,正呈现出上升趋势。不少观点批评,特区政府总是呼吁市民把医疗资源留给急需使用的群体,但协调、分配医疗资源明明是政府的责任,怒问特区政府为何没有办法依法动用紧急权力调动私营医疗资源参与抗疫,形同酿成人道灾难。还有观点指出,香港养老问题久拖不决、积重难返,如今因疫情彻底爆发,特区政府难辞其咎。
(记者:徐文森 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宋漾心)
中评社香港3月7日电/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迅速恶化,累计“爆炸式”新增逾45万确诊个案,隔离、治疗等抗疫医疗资源全线告急。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港人对中央援港抗疫信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同时,对香港特区政府的信任度维持低迷、并呈下降趋势,需高度警惕这种反差的风险隐患。
如图1、图2所示,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近两年来对香港社交媒体涉疫情绪和政治稳定形势进行指数化模型监测,并根据指数峰值分布划定红色、橙色、黄色三条警戒线。数据显示,第五波疫情在今年2月上旬快速扩散乃至“爆炸式”增长以来,涉疫情绪风险指数先是迅速攀升并一度触及“橙色警戒线”,但在中央领导人作出指示、召开会议并协调内地各方面予以坚定支持之后,指数从“橙线”稍有回落,目前在“黄线”和“橙线”区间内横行,政治稳定风险指数在低位波动。
上述指数走势直观反映出,一方面,香港抗疫形势现仍处于“胶着状态”,人心浮动;另一方面,在中央和内地强力高效的各项支持协助下,香港民生物资得到基本保障,多数香港市民也都理解、遵守和配合现行防疫安排,社会保持稳定,但涉疫情绪风险指数近期在“黄线”和“橙线”区间横行、未有显着回落,说明当前香港社会民心民意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