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下,废弃洞窟打造艺术“创窟”
这些美术馆空间巨大,近百件画作陈列在白色幕墙上,观众头顶和身边就是裸露的天然岩壁、青石条块。
建起美术馆的地方,当地人称“仙女洞”。上世纪60年代起,这些巨大的岩洞被用作三线建设的厂房仓库,附近也建起石头砖房。不过,现在这里已变身名为“515艺术创窟”的当代艺术园区。
洞窟何以成为“创窟”?
“仙女洞”废弃后,曾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但名不见经传,游客渐少。2017年,结合当地文化艺术创作实际,“仙女洞”被改建为艺术园区。
以油画作品《父亲》成名的画家罗中立曾在达州工作生活过。以其为代表的四川画派中,许多人或在大巴山成长,或曾在这里从事美术创作。
“相较于同样规模的城市而言,达州的当代艺术创作比较活跃,建设艺术园区有根基和土壤。”“515艺术创窟”美术馆馆长邓旭说。
艺术园区建设依托原有自然风貌和青石建筑,建起了线条简洁、风格现代的美术馆,其中1、4号馆建在天然洞穴中,2、3号馆则由石砌营房改建而来。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说,在整体规划时,“515艺术创窟”定位为兼具地方性和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园区,既展出名家名作,也吸收新人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