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古书良医” 妙手救典籍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据大公报报道, “修彝文书,我们是很有信心的。”64岁的“古书良医”杨利群是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修复导师,常年领着一帮徒弟在这里为各类古籍“治病”。他近期的“会诊对象”是5册彝文古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史诗《查姆》的一部分,由于破损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

  “彝文古籍多为皮纸,经年累月加上存放于山洞、房檐等原因,容易出现絮化,稍不注意就会破裂。”杨利群说。一把镊子、一个喷壶、一支毛笔、几把大小不一的排刷……在古籍修复工作室,这样的装备人手一套。古籍修复一般分为备料、书叶修补、书叶平整、书叶裁剪、装帧复原等步骤。在此之前,杨利群等多位专家需根据书叶的破损部位、程度和纸质特性进行综合分析,最终选取恰当的修复方法,如搭补、挖衬、夹接等。“用什么样的修复方法取决于原书的纸质。”

  杨利群常戏称自己是一个“面糊匠”,但当好这个匠人却不容易。“要对古籍有敬畏之心,但不能惧怕它。”多年来,在云南、贵州等地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上,杨利群都鼓励学员直接上手。目前,他培训学员863人次,培养出30多名古籍修复骨干。其中还包括他的女儿、36岁的杨璐源。\新华社

人生感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