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中评社北京4月23日电/据新华社评论,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政法改革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22日举行首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

  优化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  强化办案责任

  “为了解决原来人人都能办案,办案要层层报批,责任不清的问题,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说,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各司其职。

  “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介绍,人民法院全面推行法官员额制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从原有21万余名审判人员当中,严格遴选12.7万余名法官,同时为法官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让法官聚焦审判的核心事务,其他事务性工作交由辅助人员办理,各类人员各归其位、各尽其责。

  “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沈亮表示,一般案件由合议庭或者独任制法官直接定案并终身负责,同时发挥庭长、院长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对重大、疑难、复杂等案件的监督管理,让办案和监督全程留痕、全程可溯,确保“放权不放任”。

  建立健全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机制,政法机关积极探索。

  以巡回检察为例,这是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的重大创新。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监狱、看守所监督主要是依据设置的驻监、驻所检察室进行监督。驻监、驻所的人员比较固化,熟人社会、“因熟生懒”、不愿监督的问题时有发现。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杨春雷说,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这项工作,首先在各级检察院成立巡回检察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到监狱、看守所进行巡回检察,开展监督,发现纠正问题。从2019年开始,监狱巡回检察全面铺开,到去年年底,全国开展巡回检察总共有4000余次,发现监狱的问题3.2万余个,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意见等方式,纠正了2.6万余个。

  “减证便民”行动  清理各类“证明事项”

  办出境游手续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兑换破损钞票要证明“非被人为故意破坏”……

  面对这些“奇葩证明”,是否曾经“跑断腿”“磨破嘴”?

  从方便自己“要证明”,到方便群众“减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000多项。

  不断完善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安机关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了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

  2014年以来,全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21年的46.7%,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市外,基本实现了城镇落户零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