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民:美切香肠和台身份政治或致台海对抗
中评社华盛顿3月1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资深外交官傅立民(Chas Freeman)指出,美中联合公报在今天仍极有意义。然而美国在对于台湾问题承诺方面有许多“切香肠”的行动,加上台湾“身份政治”的出现,产生了相当大的可能性,在台湾海峡恢复暴力对抗,而这种对抗可能将涉及美国。
曾任美国驻华公使和美国助理防长的傅立民日前出席美中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线上研讨会。50年前发表的《上海公报》对于台湾问题的阐述,以及在乌克兰危机当前,美中俄三角关系对于台湾问题的意涵,成为热议话题。
《上海公报》提到“美方认识到(acknowledge),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Chinese)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尼克松访华时任美方首席翻译的傅立民解释了公报中用词的细微差别。傅立民说,acknowledge在英文中的语义强于take note of(注意到),但弱于recognize(承认),是一个中等程度的词汇,表示美方“知道和了解”的意思。而公报将Chinese翻译为“中国人”是完全恰当的,因为当时双方讨论的形势背景是尚未终结的中国内战,用“中国人”是没有争议的。有人宣称这里的Chinese指的是“华人”,而不是“中国人”,那是因为后来“台独”运动出现,有些台湾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傅立民还说起外界对于中方表态的一些误解。他举例,毛泽东在会见尼克松时表示对解决台湾问题有耐心,说可以等“百年”以后。这被外界翻译为中国可以为解决台湾问题等待一百年,但他认为这其实是中文对终生的一种标准表达方式,表示毛相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会解决台湾问题,与实际的一百年没有什么关系。
傅立民强调,美中之间的联合公报在今天仍极有意义(terribly relevant),不幸的是,许多人没有读过或没有记住其中的精神。他指出,美国在公报中对于台湾问题承诺上有许多“切香肠”的行动,加上台湾“身份政治”的出现,产生了相当大的可能性,在台湾海峡恢复暴力对抗,而这种对抗可能将涉及美国。
研讨会举行之际,正值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军事进攻。主持人、美中教育基金会主席张之香关心普京在乌克兰的行动可能如何影响北京对台湾的计划。
傅立民指出,一方面,中国在反对美国通过北约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俄罗斯边界的问题上与俄罗斯有相同观点,中方将此与台湾问题做类比,反对台湾成为美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因为中方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中方完全赞同普京要求重新谈判欧洲安全架构,以让俄罗斯安心而不是感到威胁。
傅立民表示,中国对于北约的理解也与俄罗斯一样,北约曾被正确地描绘为纯防御同盟,但后来在塞尔维亚、科索沃、阿富汗、利比亚的一系列行动,都不是防御性的行动。在这点上,中俄也走到一起。
另一方面,傅立民认为,中方强烈支持捍卫主权,反对干涉内政,所以中国也面临困境:普京靠展示武力来进行“胁迫性外交”,中方也明显感到不适。中国从来没有承认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分离,也不承认克里米亚从乌克兰分离。
傅立民分析,现在说乌克兰危机会是怎样结果,对台湾意味着什么,还为时过早。如果由动武支持的“胁迫性外交”能够成功地产生一个可谈判的调整,则中国可能将之视为一种模式来解决台湾问题。如果不能产生谈判,则将更确认北京的感觉:在台湾问题上没有通向和平解决方案的道路,将来某个时候动武就成为必要。
傅立民指出,美方经常讨论军事可靠性,觉得如果不在军事上做出回应,美国的信用就遭受损害,但某种程度上,美国在进行军事回应时失去的是外交信用,考虑美国“切香肠行动”以及在伊拉克等地的军事行动,在北京看来美国完全不具外交信用。所以双方非常难以想出如何重新设计出关于台湾问题的过渡办法。
主持人、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何汉理问,现在美中俄三方在打什么样的牌,相互间如何起作用?
傅立民表示,美中之间在上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建立过紧密关系,当时美方并没有期待中国为美国做很多事情,但这种关系的存在对地缘政治棋盘有利于美国是重要的。但现在俄中虽然不是同盟关系,但俄中在有限时间内为有限目的达成的有限伙伴关系,首要的就是反对美国单边主义,重组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美国现在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把俄中逼到一起--一个在西方,体现在乌克兰,一个在东方,体现在南海和台湾,正走向沸腾的局势。
傅立民指出,美中关系可能是过去一百年最起伏波动的大国关系,而最近十年已经走向敌对。从军事上说,现在的美中关系跟1950年代一样坏;从政治上说,现在的美中关系跟1970年代以前一样坏;从经济上说,美中经贸关系仍然活跃,但已有麻烦;从文化上说,美中人民之间相互敌意增强。这种状况运行不良,非常令人担忧。
在此情况下,与会专家都认为,接触依然应当是处理美中关系的手法。作为国民政府官员的后代,上世纪50年代初随家人移民美国的张之香回忆起,尼克松访华重新打开中美交往大门让她的母亲深感激动。曾任美国驻尼泊尔大使的张之香表示,是尼克松访华将她带回了中国,以致于后来她在1998年于北京大学成立中美教育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中美教育交流。她说,人民之间的联系是防止战争的最重要解药。
中评社华盛顿3月1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资深外交官傅立民(Chas Freeman)指出,美中联合公报在今天仍极有意义。然而美国在对于台湾问题承诺方面有许多“切香肠”的行动,加上台湾“身份政治”的出现,产生了相当大的可能性,在台湾海峡恢复暴力对抗,而这种对抗可能将涉及美国。
曾任美国驻华公使和美国助理防长的傅立民日前出席美中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线上研讨会。50年前发表的《上海公报》对于台湾问题的阐述,以及在乌克兰危机当前,美中俄三角关系对于台湾问题的意涵,成为热议话题。
《上海公报》提到“美方认识到(acknowledge),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Chinese)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尼克松访华时任美方首席翻译的傅立民解释了公报中用词的细微差别。傅立民说,acknowledge在英文中的语义强于take note of(注意到),但弱于recognize(承认),是一个中等程度的词汇,表示美方“知道和了解”的意思。而公报将Chinese翻译为“中国人”是完全恰当的,因为当时双方讨论的形势背景是尚未终结的中国内战,用“中国人”是没有争议的。有人宣称这里的Chinese指的是“华人”,而不是“中国人”,那是因为后来“台独”运动出现,有些台湾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