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图片来源 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4月24日电/据新华社报道,面对奥密克戎,部分地区采取较严格的疫情管控举措,科学依据是什么?有人认为一些疫情防控措施影响了正常生产生活,对此怎么看?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回应焦点问题。

  “我国具备实现动态清零的能力和条件。”梁万年说,“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尽快切断疫情传播途径

  记者:有人认为感染奥密克戎后的症状普遍较轻,没有必要搞动态清零。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梁万年:衡量一种病毒是否严重,将传播率和致病率两者相乘,是一个最重要指标。目前,奥密克戎的传播率远高于流感,从我国部分城市数据来看,致病率尤其是病死率也达到流感的7至8倍。因此我们反覆强调,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对于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挑战尤其严峻。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加上相当数量的儿童和有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如果放任疫情传播,将会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进而“挤兑”全国的医疗资源,再加上医务人员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感染——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将会是一个巨大灾难。我们现在采取的所有策略和措施,都是在努力避免或减轻新冠病毒带来的危害。

  记者:应对疫情时,有些地区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控举措,科学依据是什么?

  梁万年:对付传染病,我们有一个“三角模型”。病毒的严重程度、医疗系统的处置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分别构成三条“边”。

  过去遇到的一些传染病如结核病等,危害也很大,但我们通过加强医疗系统建设,可以有效阻滞其传播,两条“边”就能匹配,一般不需要加强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这第三条“边”。

  但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潜伏期短,我们对这种新病毒的了解还太少,现有医疗系统不足以完全抵挡它,因此必须加强第三条“边”,即强化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这样才能形成平衡。这也是动态清零的科学基础。

  强化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疫情防控中,我们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同时发力,其中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封控、管控、防范等举措,尽量减少人群流动。未来如果疫苗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更加充分,有效药物可以使用且供应充足,或者出现更快速精准发现传染源的技术,那么可能对减少社会流动性的要求会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小。但目前有些条件还达不到,所以需要找一个平衡点。

  通过比较严格的管控措施,尽快切断疫情传播途径,这是对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措施组合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