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华:道家与儒家思想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张利华(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实习记者 邵黛琳)4月20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线上讲座,讲座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维杰主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张利华受邀主讲。张利华从世界观、方法论、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解析了中国道家哲学和儒家思想的精华,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外交原则与实践的深刻影响及其在新中国外交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张利华指出,在世界观层面,中国传统和谐哲学是一种太极哲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包含了太极哲学的主要思想内涵。太极哲学是研究宇宙发展规律的学问,它主要包含了整体观、阴阳观、变易观、不易观、和谐观等五种观点。张利华依次对这五种观点做了解读。

  太极哲学的第一个原理即整体观。老子在《道德经》中着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无极到阴阳太极再到阴阳万物,宇宙逐渐生成为一个具有阴阳两面的动态整体,存在于宇宙间的任何一个事物也都是一个动态整体。张利华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的“家国同构”和集体主义就充分反映了整体观的思想。反观西方,其流行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则与哲学中强调个人发展的原子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几千年来,整体观始终影响着中国,在中国外交中也有着诸多体现,例如毛泽东在1974年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所提出的“三个世界”思想。当时的“三个世界”即由美苏组成的第一世界,由日本、欧洲、加拿大组成的第二世界和除去日本的亚洲、整个非洲和拉丁美洲组成的第三世界。张利华认为,“三个世界”思想正是毛泽东以整体观为指导作出的深刻分析。实际上,整体观在历任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当中都有所体现。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长期努力形成的构架,是一个有机整体。”此外,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彰显了整体观的内涵与价值,世界各国同处于地球村之中,应以团结与共、守望相助的精神和态度共同面对各种挑战。

  太极哲学的第二个观点是阴阳观。张利华指出,阴阳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关系。大至天体,小至微生物,万物皆有阴阳,事物皆一体两面。这种阴阳观带给外交领域的启示便是看待问题时应采取辩证思维,任何偏激的单向眼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极端做法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张利华以近期的国际热点俄乌战争为例,分析了中国和美西方国家在俄乌局势中的不同态度。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外交方式解决冲突,既考虑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的历史经纬,又充分尊重《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乌克兰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在向乌克兰提供医疗物资救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同时也保持着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