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漆器,走入现代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平遥推光漆器已有千年历史。对于这项古老非遗,手艺人一方面坚守匠心,复原技艺,带徒传承;另一方面,融入现代理念,推陈出新,设计出精巧时尚的文创产品。传承与创新并重,平遥推光漆器正不断走进现代生活。

  云雾缭绕中,宫殿巍然屹立,飞檐之上,几只白鹤盘旋上空。几十位头挽云髻的女子,衣袂飘飘,款款而来,或鼓瑟弹琴,或抱盒捧盏、回头低语……画面都绘在光洁的黑色漆面之上,一片流光溢彩。

  这件《明宫乐韵动长安》漆器屏风长5.1米,高3.1米,用上好硬柞木为胎,被天然大漆通体擦拭了上百遍,历时一年半而成。作品的创作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5岁的薛生金。“髹是刷漆的意思,饰就是装饰。漆器,是材质之美与技艺之美的结合。”薛生金说。

  恢复传统工艺

  清晨,已满头银发的薛生金和徒弟们一起在工作室里创作。“每天他仍然坚持5个小时以上的创作。”他的儿子薛晓东说,别人作漆器的装饰,都是先画在纸上,再用复写纸誊在木胎画板上,薛生金则多直接用白稿笔在木胎上作画。

  平遥推光漆器在唐代即有盛名,已有千年历史。薛生金说,在山西,特别在平遥,漆器是一种普遍的实用品。

  “漆器的创作是个很费工夫的活儿,任何一件作品都至少得花3个月。”薛生金介绍,小到首饰盒、食盒,大到衣柜、屏风,还有用来陈设的梅瓶、墙画,都可以是漆器的创作对象。制作一件漆器,工序繁琐复杂,基本都要经历木胎、裱布、灰胎、漆工、画工、打磨推光等步骤,有的还要镶嵌上螺壳或金箔,反覆打磨刷漆。

  在工作室的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小瓶豆油与瓦灰。“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经过数十小时,才能完全乾燥,而后每一层髹涂后,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反覆研磨。最后,在器物表面抹上豆油,用手掌蘸瓦灰反覆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进行下一层的髹涂,如此反覆数遍——这就是平遥推光漆器。”薛生金介绍。

  这些年,薛生金有两个坚持。一是对材质有执念。随着市场扩大,许多人开始在制作中使用化学漆,但薛生金仍然坚持用天然大漆。“漆器艺术本身就蕴含材质之美,是很讲究的。”二是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桌子上,随处可见厚如砖块的书籍,“做好漆器,古代的服饰、基本器型要懂,四大名著、戏曲演义也要了解,这是我们的老传统,要传承下去。”

  多年前,薛生金恢复了失传多年的“堆鼓罩漆”的传统工艺,一直以来,他始终未停下创作的步伐。“不断向自己发出挑战,就是希望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原创。”薛生金说。

  融入现代理念

  薛晓东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现在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工艺制作的条件大为改善,加工平整的贝壳、调好的天然大漆已经可以通过采购获取。“但最重要的是设计能推陈出新,并且保持精益求精的工艺。”与父亲比起来,薛晓东对漆器制作有新的看法,“一定要融入现代理念,现在审美不断变化,创作者要花心思去琢磨,年轻人才会更喜欢。”

  传统的漆器艺术品,题材多为典故故事或者吉祥图案。而薛晓东的许多作品体现出一种现代简约美。四四方方的盒面上,飞鹤首尾相接、回旋一圈,灰鹤与白鹤相间,鹤尾用金箔镶嵌。简单的构图,简明的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件名为《翔》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传统技艺完全可以体现时代主题,你看。”顺着薛晓东指着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幅抗疫主题的漆画:这是一组医护人员工作的群像,画面中间是一位医护工作者的逆行背影——身穿防护服,正朝病房走去,义无反顾。人物的轮廓与脊梁处镶上了金箔线,衣服褶皱部分用镶嵌的白色贝壳晕染,立体挺拔,令人动容。

  “其实漆器作为一种艺术,非常需要年轻的力量,还可以借鉴外来的一些手法。”走到展览室门口,薛晓东自豪地介绍起一幅作品。这件3扇屏风,主体图案是一只巨大的凤凰,屏风下放着一张古琴,主题是《凤求凰》,但在色彩上又有变化。薛晓东说:“这是我女儿设计的,她在高校任美术教师,也从事部分漆器的设计,尝试融入更多的现代美学理念。”

女性服饰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