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专论:中国正视粮食安全问题

  中评社北京2月2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包括五项举措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六个方面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多措并举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目前中国的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况。202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创下了超过1亿吨的惊人记录,进口依存度高达84.3%,占全球大豆交易量约60%。而就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居然还是大豆净出口国,1991年全国大豆产量还不到1000万吨,但出口量却达到111万吨。直到1995年才开始成为净进口国,但当年的进口量也就42万吨。1996年就进口量大幅度超过了100万吨,2000年又站上了1000万吨关口。此后大豆进口持续攀升,直至出现上述惊人记录,短短25年进口量猛增了100倍!2021年虽然暂时住止了进口持续增长的势头,但仍高达9652万吨。众所周知,全世界的大豆出口国也就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如此持续、集中地从这些国家进口数量惊人的大豆,显然是具有很大风险的。

  中国进口大豆的持续迅猛增加是刚性的,不是任何人为努力可望改变的。按照2021年中国大豆平均亩产130公斤计算,若完全停止大豆进口而通过国内增产来满足需求的话,生产这些大豆约需7.43亿亩耕地。众所周知,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党中央一再三令五申,才确保了18亿亩以上的耕地,但这些耕地被主要用于种植大米、小麦和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以确保实现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口粮绝对安全”这条红线。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已明确要求必须增加大豆产量,随后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更明确强调,要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油料,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今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东北四省区大豆面积恢复,支持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加快推广新模式新技术,逐步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

  将增加大豆产量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这一表述显然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也可清楚看出中央政府对改变大豆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局面的坚定决心。为响应中央的这一号召,作为主产地的黑龙江省今年将增加1000万亩大豆播种面积。但如上所述,增加这点面积,也许可望制止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的势头,但对改变大豆进口高依存度的现状还是无能为力的。   中国国内生产的大豆主要用于制作豆制品和榨油,进口转基因大豆除部分榨油外,大多用于饲料,以便满足中国人民对人民不断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即主食消费量持续下降,而肉类、水产品、鸡蛋和牛奶以及水果蔬菜所占比重明显提升。以与大豆消费直接关联的肉类消费为例,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中国的肉类消费量才1205万吨,但2021年仅国产肉类已达8887万吨,此外还从国外进口了大量肉类。剔除与国内饲料消费无关的进口肉类,仅国产肉类产量已是1980年的7.38倍之多。中国人口占全球比重约为18%,但猪肉消费占比居然高达50%!虽然这一期间中国的人口数量也增加了42.%以上,但人均消费量仍猛增了5.16倍以上。牛奶也同样如此,1980年全国牛奶产量才区区114万吨,2021年已猛增至3683万吨,增加了32.3倍多!而奶牛的饲料中,除了青饲料以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精饲料,豆饼和豆粕就是精饲料中不可或缺的,这些势必会导致对大豆需求的急剧攀升。

  另外,由于品种和种植技术等原因,中国的大豆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各地大豆亩产基本上都在150公斤以内,2021年平均仅为130公斤,而2015年美国的大豆亩产平均为213.3公斤,比中国高出63.8%。另外就榨油而言,美国大豆的出油率比国产大豆约高出2个百分点。别小看这两个百分点,对榨油厂而言,其效益就差多了,于是导致中国各地的油脂厂“嫌贫爱富,”不愿收购国产大豆而争相进口美国大豆。由于美国大豆的规模效益明显,从美国运抵中国港口的大豆到岸价居然比中国国产大豆还便宜。由于种植大豆效益不高,中国农民都不愿种植大豆,而愿意生产性价比更高的玉米,这一状况导致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始终无法明显增加。

  即便中国还有足够的各地可用于生产大豆,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制约。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而生产1公斤粮食约须1吨水,那么增产1亿吨大豆须消耗多少淡水,这笔帐并不难算。所以,从以上各种因素分析,中国进口大豆是别无选择的,问题在于进口量和依存度应该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这是由中国的根本国情所决定的。

  其实,除了大豆以外,近年来中国的玉米进口量也出现了激增势头,因为玉米也是一种重要的饲料。2021年中国玉米进口量猛增至2735万吨,增幅高达152.2 %。这显然与去年养猪生产的强力反弹直接相关。去年全国的生猪出栏数为6.71亿头,增幅高达27.4%。大豆属于油料作物,还不在谷物范围之内,而玉米却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去年的进口量远远超过了配额。玉米进口量的有增无减,显然影响到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粮食安全”这一战略目标,这对中国而言显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增加大豆播种面积才会成为一个“重大政治任务”。与此同时,控制玉米进口的激增态势,也是丝毫不可掉以轻心的。去年大豆进口量出现回落,根本不是需求下降,而是中国各榨油厂的利润下降,这些厂家不愿再继续进口增加亏损,这才暂时止住了大豆进口持续猛增的势头。今年增加大豆播种面积后能否有效继续将大豆进口量控制在1亿吨以内,尚待实践检验。   从2004年以来,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已从此前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尤其是从2009年以来,农产品贸易逆差明显扩大,截至2020年这一逆差已增至947.7亿美元。由于去年粮食进口量猛增了18.1%,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度超过1000亿美元已成定局。

  但20多年来四川省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又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局面,这就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如果全国80%的玉米种植面积采用带状间套种植技术,则可望增产大豆5544万吨。玉米是高秆作物,而大豆是矮秆作物,四川省已多年试行两者套种,每亩玉米耕地可增产大豆100-150公斤,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提升了粮食安全系数。对此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

  由于粮食安全事关重大,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但必须有一条安全底线,超过这条底线就要亮红灯。”随着中国对饲料需求的有增无减,今后如何控制大豆和玉米进口的持续增加,对中国农业部门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能否成功应对这一挑战,将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评社北京2月2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包括五项举措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六个方面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多措并举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目前中国的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况。202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创下了超过1亿吨的惊人记录,进口依存度高达84.3%,占全球大豆交易量约60%。而就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居然还是大豆净出口国,1991年全国大豆产量还不到1000万吨,但出口量却达到111万吨。直到1995年才开始成为净进口国,但当年的进口量也就42万吨。1996年就进口量大幅度超过了100万吨,2000年又站上了1000万吨关口。此后大豆进口持续攀升,直至出现上述惊人记录,短短25年进口量猛增了100倍!2021年虽然暂时住止了进口持续增长的势头,但仍高达9652万吨。众所周知,全世界的大豆出口国也就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如此持续、集中地从这些国家进口数量惊人的大豆,显然是具有很大风险的。

  中国进口大豆的持续迅猛增加是刚性的,不是任何人为努力可望改变的。按照2021年中国大豆平均亩产130公斤计算,若完全停止大豆进口而通过国内增产来满足需求的话,生产这些大豆约需7.43亿亩耕地。众所周知,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党中央一再三令五申,才确保了18亿亩以上的耕地,但这些耕地被主要用于种植大米、小麦和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以确保实现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口粮绝对安全”这条红线。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已明确要求必须增加大豆产量,随后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更明确强调,要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油料,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今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东北四省区大豆面积恢复,支持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加快推广新模式新技术,逐步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

  将增加大豆产量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这一表述显然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也可清楚看出中央政府对改变大豆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局面的坚定决心。为响应中央的这一号召,作为主产地的黑龙江省今年将增加1000万亩大豆播种面积。但如上所述,增加这点面积,也许可望制止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的势头,但对改变大豆进口高依存度的现状还是无能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