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系统化布局能力,推动区域创新
我国区域创新布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摸清我国区域创新布局的现状、特征,是进行各项区域创新部署的前提。目前,我国区域创新布局总体呈现以四大板块为战略基点,各创新基地(平台)互相融合的协同发展格局。
第一,区域创新布局体现了与国家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起步。进入21世纪,党中央又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在此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虽然四大板块战略并不是直接针对区域创新发展制定的专门战略,但它们也成为较长时期以来国家层面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来看,国家对区域创新的部署基本都遵循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重点培育差异化特色的创新能力、东北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思路。
第二,“中心引领、纵横交叉、多点支撑”的网络化区域创新格局初步形成。我国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随着成渝地区的崛起,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有了新的载体,强强联合的三角形逐渐向四边形结构转变。“3+1”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支柱和动力源,纵向的沿海创新带和横向的长江流域创新带、黄河流域城市群,共同形成创新型国家的脊梁。遍布全国各地、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各类园区和创新基地平台,共同形成创新型国家的面上支撑。此外,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入滇、科技支宁以及面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各类对口科技支援不断推进,甘肃兰白与上海张江、新疆与深圳、贵州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合作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