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泛民的参政空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评社香港4月26日电(评论员林艳)随着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进入本地立法阶段,距离香港各项选举的时间越来越近,关于泛民是否参选以及参政空间有多大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香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以为,在新的选举制度下,参选的大门仍然向泛民敞开,但未来的参政空间有多大,完全掌握在泛民自己手中。
众所周知,“爱国者”的范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广泛的。泛民当中也有很多人是爱国的。中央曾多次强调,“爱国者治港”绝不是要搞“清一色”,把反中乱港分子排除在管治架构之外也不等于说是要把泛民主派全部排斥在外,泛民主派将来仍然可以依法参选、依法当选。这不仅是一种善意的表态,也体现在制度的设计中。任何人只要满足提名条件、通过资格审查都有机会参选,而备受瞩目的资格审查实质只是审查国安底线,这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选举制度的通例。可见,泛民参选的空间始终是存在的,至于有多大,关键看其如何选择以及表现。
我们认为,泛民主派要把参政空间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重视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爱国要具体。爱国不仅仅是一种表态,而且要在行动中处理好三对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与中央的关系,绝对不能做企图颠覆中央政权的事情。虽然中央对香港社会多元文化下的不同政见一直持理解包容态度,但前提是不能逾越“一国”的红线。因此,有意参与治港的泛民,必须接受中央的管治权,抛弃对抗主张。我们看到,民主党前不久为了加强了解中央对港政策,特别设立了“内地及政制事务专责委员会”,这或许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其次,要处理好两制的关系,不能刻意制造两地矛盾。长期以来,一些反对派为了获取政治利益,不遗余力地利用两地制度差异,大肆制造内地负面舆论,煽动港人仇恨内地甚至仇视国家的情绪。显然,这种伤害两地关系及两地人民感情的言行,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是不会被接受的,有意参选的泛民势必要避免再度激化两地矛盾。
再者,要处理好香港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不要抱有阻挡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企图。一直以来,一旦涉及中央挺港的政策措施,一旦涉及深化两地交流合作的举措,一些反对派必定设法出来抹黑和阻挠,其实质是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个大方向而行。未来参与治港的泛民应该有更大的格局,调整一味“排斥”“拒绝”的心态,至少不犯方向性错误,不阻碍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大发展。
一方面,要与“港独”势力、揽炒派以及激进派进行彻底切割。我们看到,泛民在过去十年日益激进化,特别是在修例风波期间,一改以往谴责暴力行为的作风,部分泛民政客出于选举利益的考虑甚至走上前线怂恿暴力行为。随着港区国安法的出台以及选举制度的完善,这种激进路线已经走入无法继续再前行的死胡同。泛民只有重归温和理性路线,才有再出发的可能。
另一方面,要防止被西方反华势力所利用。一直以来,西方反华势力将香港视为遏制中国发展的重镇,通过在香港进行政治渗透、直接培植代理人等方式,企图将香港发展成“反华反共”的“桥头堡”。然而,在港区国安法出台和完善选举制度之后,香港正在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尽管外部势力可能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未来的博弈也难以避免,但泛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香港已容不得在西方势力指使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只有拒绝与西方反华势力的任何合作,才不会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第三,监督要理性。完善选举制度后,未来的立法会仍然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包括批评政府的声音。港澳办副主任张晓明指出,“所不同的是,可能再也见不到在立法会做那种宣示的丑恶表演的议员,见不到在立法会里面肆意‘拉布’甚至大打出手的议员”。可见,中央对“拉布议员”以及“暴力议员”明确亮出了“禁止入内”的红牌。这就要求未来的泛民议员要回归到理性问政的务实道路,可以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是质疑或批评,但绝不能触碰恶意阻挠议会运作、瘫痪政府施政的这条底线。
我们认为,上述三点是决定泛民未来参政空间的关键所在。相信泛民中的有识之士能够正确把握历史趋势,重新思考和检视自身定位与路线,用实际的表现赢得属于自己的政治舞台。
中评社香港4月26日电(评论员林艳)随着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进入本地立法阶段,距离香港各项选举的时间越来越近,关于泛民是否参选以及参政空间有多大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香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以为,在新的选举制度下,参选的大门仍然向泛民敞开,但未来的参政空间有多大,完全掌握在泛民自己手中。
众所周知,“爱国者”的范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广泛的。泛民当中也有很多人是爱国的。中央曾多次强调,“爱国者治港”绝不是要搞“清一色”,把反中乱港分子排除在管治架构之外也不等于说是要把泛民主派全部排斥在外,泛民主派将来仍然可以依法参选、依法当选。这不仅是一种善意的表态,也体现在制度的设计中。任何人只要满足提名条件、通过资格审查都有机会参选,而备受瞩目的资格审查实质只是审查国安底线,这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选举制度的通例。可见,泛民参选的空间始终是存在的,至于有多大,关键看其如何选择以及表现。
我们认为,泛民主派要把参政空间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重视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爱国要具体。爱国不仅仅是一种表态,而且要在行动中处理好三对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与中央的关系,绝对不能做企图颠覆中央政权的事情。虽然中央对香港社会多元文化下的不同政见一直持理解包容态度,但前提是不能逾越“一国”的红线。因此,有意参与治港的泛民,必须接受中央的管治权,抛弃对抗主张。我们看到,民主党前不久为了加强了解中央对港政策,特别设立了“内地及政制事务专责委员会”,这或许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其次,要处理好两制的关系,不能刻意制造两地矛盾。长期以来,一些反对派为了获取政治利益,不遗余力地利用两地制度差异,大肆制造内地负面舆论,煽动港人仇恨内地甚至仇视国家的情绪。显然,这种伤害两地关系及两地人民感情的言行,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是不会被接受的,有意参选的泛民势必要避免再度激化两地矛盾。
再者,要处理好香港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不要抱有阻挡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企图。一直以来,一旦涉及中央挺港的政策措施,一旦涉及深化两地交流合作的举措,一些反对派必定设法出来抹黑和阻挠,其实质是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个大方向而行。未来参与治港的泛民应该有更大的格局,调整一味“排斥”“拒绝”的心态,至少不犯方向性错误,不阻碍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