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一生致力古代甲胄修复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刚刚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项开始于2019年的考古首次发现了木质胡床、六曲屏风等罕见的唐代文物,最让人意外的是还有一套完整的唐代铁甲胄。86岁的古代甲胄修复专家白荣金被甘肃省考古所请到了兰州,“考古出土的唐代完整铁甲很少,这个墓没有被盗,一起出土的还有其他武备,我们边清理、边保护、边修复,大家非常期待看到1600年前的铠甲实物。”
从195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当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算起,白荣金从事文物修复已经66年了。他和同事们修复过阿尔巴尼亚的国宝羊皮书、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殷墟妇好墓中的嵌绿松石象牙杯……不过,他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还是古代甲胄修复。
中国古代甲胄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缺乏实物资料。库藏兵甲在朝代更迭和战乱中都散尽毁坏。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陆续出土一些古代甲胄实物。但古代的皮甲胄或铁甲胄,在地下埋藏千百年后,都已严重腐蚀,成为不可识别的朽皮烂铁。1968年8月,在满城汉墓一号墓身服金缕玉衣的墓主刘胜的棺床下,考古人发现了一件卷成一团的铁甲。最早写出《中国古代的甲胄》一书的考古学家杨泓回忆说,见到这铁甲时“真是又喜又痛”,“喜的自然是终于获得了西汉时的铁铠甲实物标本,痛的是它锈结得如此严重,想恢复原貌除非有奇迹出现。”奇迹真的出现了,创造奇迹的是白荣金和他的同事。
白荣金从一个个基本上自成单元的局部下手,用小刀、小铲、小锤、小竹签剔剥出一片片甲片。甲片逐一编号,同时配以同样的纸质甲片。甲片上有不同数量的小孔,是绳索连缀的痕迹。一遍遍试验它的编织方法,最后掌握了先横向编织成片再纵向串连的规律。此次修复,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放到了满城汉墓的考古报告中出版。
从夏商至秦代,以皮甲为主。皮甲更容易糟朽,更不易发现和修复。幸运的是,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皮甲胄。白荣金介绍:“零散的甲片漂浮着,装了几十竹筐。只有下层贴近椁底的两个部分保存状况较好,可以整块装箱封存。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夏鼐的协调,两箱皮甲标本运到北京。”从许多甲片上显示出的复杂形态推断,这些甲片在当初制作时曾经使用过模具,模具压出的甲片随环境中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极易翘曲变形和干裂,于是又通过涂刷大漆来防腐蚀。再用宽不足一厘米的丝带编连成甲,丝带用朱砂染成朱红色,正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组甲三百,被练三千”。最后共清理出13套较完整的人甲和2套不完整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