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以“八大作”为主要施工内容。柱、梁、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了建筑的框架结构。
这项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诗经》里有诗句形容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了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经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建筑形象更加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至晚从隋唐时期开始,以梁柱和“铺作(斗拱)层”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了。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覆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