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战疫是“稳链”而非“扰链”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电/据新华社报道,如果没有中国抗疫的动态清零,万里之外美国沃尔玛或英国乐购超市里的物价或许会更高。若不采取科学精准的积极防疫措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头号货物贸易国的中国,工厂就无法迅速复工复产,本就承压的全球供应链可能更加吃紧。
然而一些西方媒体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污蔑中国积极抗疫“割裂”“阻断”了全球供应链。
中国的防疫工作成效显着,举世公认。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全球深陷新冠疫情泥淖,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外贸额首破6万亿美元关口,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
中国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为5.5%左右。这一目标既能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又为质的稳步提升留下充裕空间。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拥有庞大体量的中国经济将继续力保稳定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动力源”。
近期,中国境外输入压力不断增大,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从有着“制造业最强地级市”之称的江苏苏州,到“智造引领转型”的制造业基地福建泉州,这些制造业重镇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办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正是中国努力稳定全球供应链的生动实践。
一座受疫情冲击的中国超大城市或许更有说服力——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本周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最忙的城市”从按下“慢行键”,到全市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仅用了不到10天。
深圳及其所在的中国制造业大省广东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坐拥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进出口总额超过3.5万亿元的世界级物流节点,深圳出台减负纾困政策、提供防疫支持,积极疏通深圳港货轮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