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间美术 传承文化根脉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民间美术亮丽的色彩、朴野的形式、精巧的制作,叙说着多彩的中国故事,形成了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基本内容,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记忆。
然而,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记住的多是帝王将相和士大夫艺术家,那些创作了丰富多彩美术作品的民间美术家,往往连姓名都很难留下,只能以“百工”“工匠”这些集体身份,栖身在历史的角落里。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民间美术家的参与,乡村振兴、乡村美育等离不开民间美术的赋能。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不仅要重新发现民间美术的价值,更要思考如何激发民间美术的活力。
重新发现民间美术的价值
民间美术是在漫长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中,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譬如,一个刺绣荷包不仅造型美观,还有良好的收纳功能;一条雕花木凳,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具备极佳的使用价值。而这些物品上的图案造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小说、地方戏曲等,传递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美术形式依然流行,装饰、美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