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中医药抗疫 造福新冠患者
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据大公报报道,中医药治疗在内地抗疫战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下,不少中医亦加入抗疫队伍,在社区诊治新冠患者。多位本港及内地专家均认为,内地中医药抗疫的成功经验值得香港借鉴,香港应善用中医药抗疫。有本地中医药专家引述患者回馈表示,中医疗效很好,有助减轻症状。本港中医业界认为,若能让本地中医参与更多抗疫工作、发挥中医所长,必能大大减轻前线医护压力,造福新冠患者。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团队由二月中旬开始,为本港新冠患者免费网上诊症服务,亦为老人院年长患者进行视诊。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学院临床部主任卞兆祥昨日接受《大公报》访问表示,两项工作的中医方案,均得到内地中医专家组给予意见,至今近1.8万名感染者接受服务,中医药对减轻患者发烧、喉咙痛、咳嗽、腹泻等症状,很快得到纾缓,患者由阳转阴亦快,效果乐观。
有效预防及减缓轻症转重症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团队亦有提供中医遥距诊症服务,中大中医学院副院长林志秀向大公报记者表示,根据患者回馈,中医治疗效果很好,基本吃三到五剂中药之后,可以得到缓解,甚至痊愈。林志秀相信,中医药对预防及减缓轻症转重症、减少死亡率皆可发挥作用,内地中医药治疗经验足以佐证。
随着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感染的病人逐渐康复,林志秀指出,不少患者即使病毒测试“转阴”,但精神、呼吸、消化系统等仍可能有后遗症,中医药可以从中药内服、非药物疗法如针灸、饮食调理、运动康复等进行调理,帮助加快患者恢复健康。
香港中医中药界联合总会主席、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会长陈永光指出,Omicron变异病毒株以轻症居多,中医及早介入,有效防止病情恶化。经验得知,一般病人用药后三天即“转阴”。他认为,若能让本地中医参与更多抗疫工作、发挥中医所长,特别于公立医疗体系发挥作用,必能大大减轻前线医护压力,帮助疫下市民解决就医难问题。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张伯礼曾领导及参与救治大批武汉、天津的确诊者,他早前表示,在近两年各地的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在改善患者病情症状,控制转重率、降低死亡率、防止后遗症等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中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能够对预防、治疗和康复起到很好的效果。”他建议,香港要大胆地使用中医药应对第五波疫情。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成效显着,根据202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个案比例达92%,从早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均有参与,中期降低重症/危重症患者死亡风险82.2%,重症期降低重症/危重症患者死亡风险88.5%,出院后的恢复期显着降低患者复阳风险2.8%。
有关中医治疗方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月中更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内容大幅扩充,中医治疗占《方案》三分之一。
《方案》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推荐了针对性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实现了防、治不同阶段中各类人群的全覆盖。由武汉抗疫临床一线众多院士专家筛选出的有效方药抗疫“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早于上一版医疗方案推荐,转化上市的三款中药新药首度亮相新《方案》,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效果佳
天津市于今年1月首现变种病毒Omicron本土个案,打响内地第一场变种病毒战疫,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指导下,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以国家诊疗方案为基础,形成了《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五版)》,同时建立中医药救治专家远程会诊机制,每天视频连线定点医院儿童病区和成人病区中医药救治的最新工作进展。
因应Omicron是外感风寒,风束肺卫,张伯礼作了药物调整,开始时宣肺解表、清热,第二阶段甘寒清热、止咳化痰,最后一个阶段益气养阴,患者转阴时间比较快,复阳比减少,转重(症)率较少,中医效用更突出。儿童患者用中药汤剂治疗,四天已无发热情况,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缓解。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天津方案的亮点,在抗击Omicron疫情过程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早期、深度介入治疗康复一体化全过程。中医专家团队与西医专家密切合作,打造本地特色救治体系。
Q:从中医角度看,新冠病毒如何对人体产生影响?
A:新冠属于中医学的“疫病”范畴。病因是感受新冠疫毒,加上香港地区气候湿热,形成寒、热、湿夹杂的疫疠之气,侵袭人体,疫气相传,致使疫病流行。新冠病变主要在肺,涉及脾胃肾,病机特点为“风、寒、热、湿、毒、虚、瘀”。
新冠疫毒兼有风、寒、湿、热的特点,易损伤肺气,导致肺气亏虚,致使肺气壅滞,而肺气是推动心血运行的动力,肺气不足,则心血鼓动无力,心主血脉功能下降,出现气虚血瘀,加重心脏负担。进一步发展,就会损伤脾胃,血的生成与肺、脾胃相关。所以在后期,就会影响到心血管系统,导致疾病危重。
Q:中医药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原理是什么?
A:中医通常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质状况等开出中药处方。总结专家经验,新冠患者早期主要出现“寒湿”和“湿热”两种证型,并往向内郁闭的方向发病,故治疗以“化湿”、“解毒”为核心,参考多个经典方剂制定“三药三方”,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及宣肺败毒方。这些药物联同常规治疗使用,有助改善早期临床症状,并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情转危的机会。
Q:日常有哪些防范病毒的方法与建议?
A:可以进行传统功法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都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推荐每天1-2次,练习时间15-30分钟;也可以进行穴位按摩,如合谷(双侧)、胃脘、足三里(双侧)等,每穴操作3-5分钟。
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据大公报报道,中医药治疗在内地抗疫战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下,不少中医亦加入抗疫队伍,在社区诊治新冠患者。多位本港及内地专家均认为,内地中医药抗疫的成功经验值得香港借鉴,香港应善用中医药抗疫。有本地中医药专家引述患者回馈表示,中医疗效很好,有助减轻症状。本港中医业界认为,若能让本地中医参与更多抗疫工作、发挥中医所长,必能大大减轻前线医护压力,造福新冠患者。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团队由二月中旬开始,为本港新冠患者免费网上诊症服务,亦为老人院年长患者进行视诊。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学院临床部主任卞兆祥昨日接受《大公报》访问表示,两项工作的中医方案,均得到内地中医专家组给予意见,至今近1.8万名感染者接受服务,中医药对减轻患者发烧、喉咙痛、咳嗽、腹泻等症状,很快得到纾缓,患者由阳转阴亦快,效果乐观。
有效预防及减缓轻症转重症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团队亦有提供中医遥距诊症服务,中大中医学院副院长林志秀向大公报记者表示,根据患者回馈,中医治疗效果很好,基本吃三到五剂中药之后,可以得到缓解,甚至痊愈。林志秀相信,中医药对预防及减缓轻症转重症、减少死亡率皆可发挥作用,内地中医药治疗经验足以佐证。
随着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感染的病人逐渐康复,林志秀指出,不少患者即使病毒测试“转阴”,但精神、呼吸、消化系统等仍可能有后遗症,中医药可以从中药内服、非药物疗法如针灸、饮食调理、运动康复等进行调理,帮助加快患者恢复健康。
香港中医中药界联合总会主席、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会长陈永光指出,Omicron变异病毒株以轻症居多,中医及早介入,有效防止病情恶化。经验得知,一般病人用药后三天即“转阴”。他认为,若能让本地中医参与更多抗疫工作、发挥中医所长,特别于公立医疗体系发挥作用,必能大大减轻前线医护压力,帮助疫下市民解决就医难问题。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张伯礼曾领导及参与救治大批武汉、天津的确诊者,他早前表示,在近两年各地的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在改善患者病情症状,控制转重率、降低死亡率、防止后遗症等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中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能够对预防、治疗和康复起到很好的效果。”他建议,香港要大胆地使用中医药应对第五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