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从中国农村发展经验中获益良多

  中评社北京3月26日电/据中国日报报道,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代表贝诺特·蒂埃里和马泰奥·马尔基西奥日前在中国日报刊文称,20年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中国和非洲一直在开展南南合作项目,促进了中非之间的知识、技术和发展解决方案交流。非洲可以从中国的农村发展经验中获益良多。

  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举行,本届会议主题是“深化中非伙伴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会议上,中国宣布了未来三年对非合作新举措。

  在这一雄心勃勃的合作计划中,农业、粮食安全和全面可持续的农村转型对非洲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非洲可以从中国的农村发展经验中获益良多。中国用不到全球10%的耕地和不到全球7%的水资源成功养活了约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14亿人)。另一方面,尽管非洲大陆拥有全球60%的潜在耕地,非洲的农业生产在过去30年中增长了160%,但许多非洲国家仍然面临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见证了非洲如何从中非合作中受益。

  20年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中国和非洲一直在开展南南合作项目,促进了中非之间的技术和优良实践经验交流。例如,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于2000年初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农村家庭引进的成功沼气池技术,后来通过该基金资助的项目在几个非洲国家推广。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还通过在中国政府的资助下建立的南南合作设施,在南方国家之间(包括中非之间)转让知识、技术和发展解决方案。

  “绿色长城倡议”是中国自1978年就开始实施的一项植树工程,旨在防止戈壁沙漠扩张,这项工程产生了诸多益处,包括减少了沙尘暴影响,减少了土壤侵蚀,保护了中国的草原,并帮助吸收了数百万吨温室气体。

  非盟正在实施一项类似的倡议,即“绿色长城撒哈拉和萨赫勒倡议”,目的是防治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恢复2.5亿公顷的退化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用途。该倡议预计将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并封存2.5亿吨碳。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则将牵头实施绿色长城倡议的“总括计划”,这将有助于促进投资,建设森林资源,加强农牧业实践和保障供水,同时促进解决该地区部落冲突。这样的倡议可以从中国的“绿色长城”经验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