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平衡的节气
中评社北京3月20日电/据澎湃新闻报道,春分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节气,其历史或许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记叙尧舜事迹的《尚书·尧典》载录了一段尧命令羲氏与和氏制定历法的神话叙事,将“春分”称为“日中”。相传,尧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和观察太阳从正东方升起的时刻。羲仲发现白天的时间长短居中,傍晚时候有朱雀七宿出现在天上,由此确定了春分之日。也就是说,春分的发现,建立了春天的坐标。
“春分”的“分”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平分昼夜,二是平分春季。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描绘了春分节气昼夜均等、冷热平衡的现象。春分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世界各地的昼夜都几乎等长,所以《礼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乾脆将“春分”称为“日夜分”。民间也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除了平分昼夜,春分节气也是平分春季的标志。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到了春分,春季已经过半。比如《尧典》说春分“殷仲春”,就是能确定春季中间一个月。此时,民众纷纷涌向田野开始农业劳作,鸟兽也开始为生殖而交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说:“(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春分节气的到来,以一些典型的物候为标志,如春雷阵阵,闪电频繁等。自然界的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也有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来看,春分是农耕的重要节气。春分时节,温度回升,正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候。此时,北方的冻土层已经完全融化,土壤透气性良好,我国大部分地区于开始进入播种季。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这一段记录很有意思,一方面说明早在南北朝时中国农民就把春分视为春耕标志。但提示民众春分节气到来的不是官府的通告,而是一种象乌鸦的鸟儿,它们在公鸡打鸣前就格格地啼叫,农民听到这种鸟的叫声就认为是耕种的季节到来了。另一方面,农民除了在春分日开始耕种之外,还在屋顶上种植戒火草。戒火草,又名慎火草,相传可以防火。宋人黄希旦的短诗《二月春将半》也描绘了宋代春分时节农民忙于耕作的情景:“二月春将半,农耕细雨中。花前轻薄子,醉倒笑春风。”当代也有农谚说:“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在黄淮平原和华北大部分地区,春分时节甚至已经处于农耕的末期和生长期的开始。所谓的“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描述的就是越冬返青的冬小麦进入积极生长期因而要努力劳作和进行田间管理的农业生产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