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战胜疫情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电/据大公报报道,抗疫是香港的头等大事,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如何落实抗疫主体责任及各界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回应,强调了希望和信心对抗疫之重要。其实,希望和信心并非凭空而来,它建基于中央对香港抗疫全力以赴的支持,更建基于特区政府扎实高效的抗疫工作,市民最盼望看到特区政府战胜疫情的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

  特区政府近来调整抗疫策略,加强了抗疫工作,这一点有目共睹。在疫情大面积扩散而医疗资源有限情况下,特区政府采纳内地专家的意见,目前以“三减”为抗疫重点,即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对确诊者采取了分层分流处理。将伊利沙伯医院转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增加对安老院舍长者的托管服务,对未染疫长者实行闭环管理,青衣方舱等隔离设施使用率也在提升。从近日确诊人数较高峰期每日5万多有所下降观之,有关措施收到了实效。

  信息发布也有改进,每日上午11点,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举行记者会,并由问责局长陪同,让市民及时了解抗疫措施及进展,这弥补了下午4点半卫生防护中心记者会级别不高、无法回答更高层次问题的缺陷。特首亲自主持记者会,体现了行政长官作为“战疫三军司令”的指挥角色,体现了抗疫主体责任。

  但也正如林郑所坦承的那样,特区政府有些工作做得不够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目前还有大量病人无法入院治疗,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两成死亡病例发生于入院前,入院后即恶化为重症的比例高近六成。从传媒报道也得知,不少人染疫后求医无门,四处碰壁,在此期间病情恶化,最终好不容易入到院已是病入膏肓。这类悲剧一再上演,令人痛心,而原因不外乎医护人手不足、病床不足、救护车不足,甚至氧气樽等急救设施也不足,必须尽快解决。

  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派出内地医护来港支援,情况有望缓和,但不能事事靠中央出手,香港需要深挖潜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随着中央援建的方舱医院陆续建成,本港的社区隔离设施也在增加,可用单位达到7万个,目前最重要的是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