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诸:拜登主政下的中美关系走势
中评社香港4月2日电(记者 沈而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剑诸,日前在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致远基金会协办的港台沪学者研讨暨“讲客堂”第八讲“2021中美博弈下的两岸关系与港台关系”中,以《拜登主政下的中美关系走势》为题发言。李剑诸指出,拜登对华政策已经相当清晰。第一,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打造“民主国家联盟”,围堵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治理模式输出。第二,以竞争来定义合作。美国已意识到,中美力量对比已朝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第三,拜登提出要以“战略耐性”处理对华关系,在处理敏感问题时会有较多的自我克制,更强调冷静和智慧。
李剑诸表示,拜登上任两个多月,对华政策的套路已经相当清晰了。第一,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走全球化而不是逆全球化的道路,是拜登跟特朗普最大的不同。特朗普在任后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退群”。拜登认为这是错误的,破坏了美国跟盟友之间的传统关系。所以拜登一月份上任之后,不停地修复与盟国的关系,以及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拜登清楚认识到,美利坚的帝国雄风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结合盟国的力量才能应对跨国挑战。
李剑诸指出,拜登提倡的多边主义,只是相对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而言,与中国呼吁的多边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习近平主席今年一月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强调多边主义对维护世界秩序的重要性,还多次不点名批评美国政府“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搞脱钩、断供、制裁,搞唯我独尊等”。
李剑诸续指,拜登的目的,是要打造所谓的“民主国家联盟”。拜登及其智囊都在不同场合表示,如果赢得了价值观支撑,就可以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围堵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治理模式的输出。从拜登政府今年以来积极参与G7峰会、北约安全会议、美日印澳四方会议,可见其高度重视与欧亚盟友协调立场,确立针对中国的跨大西洋、跨太平洋战略之后,才同中国展开全方位对抗。但美式民主不是没有隐忧。国会骚乱在全球观众目瞪口呆下上演,不仅伤害了民主价值,也动摇美国作为世界领导地位。美国本应该是民主国家的旗帜,但号召力己大打折扣。美国和欧洲盟国的关系是二战以来世界上最牢固的盟友关系,但近年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双方分歧时有显现。
李剑诸提到,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有一个观点:一个民主制度若达不到良好效果,便没有内在价值。其实西方有众多的学者已在反思,究竟是民主政治(Democracy)抑或贤人政治(Epistocracy)才能给国民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和社会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不完全是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良治善政的发展模式竞赛。
第二,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合作。与特朗普不一样,拜登把中国视为对手,而不是敌人;他认为跟中国的竞争不完全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也是治理体系的竞赛。拜登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出任副总统。他的内阁也有很多都是奥巴马时代的人。但拜登认同特朗普的对华立场和原则,只是认为其做法是错的。打一个直白一点的比方,特朗普和拜登都希望在中美竞跑中胜出,但特朗普是出损招不让别人跑快,拜登是想办法让自己跑得更快。
李剑诸引述拜登的话说,“中美关系原来是以合作来定义竞争,现在是以竞争来定义合作”。竞争与合作的次序对调,实质上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1980年开革开放之初,中国GDP只有美国的7%。但时至今日,根据包括IMF在内的多个专业机构和智库的评估,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只是时间问题。中美之间明里暗里的硬碰硬,将会成为新常态。
李剑诸表示,整体看来,美国的综合实力一枝独秀,仍是当今世上唯一超强。但美国已意识到,中美力量对比,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已朝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用大陆官媒的话说,“中国从未如此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习近平主席3月初在全国政协的一次联组会议上“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的表述,被媒体广泛引述。“平视世界”的背后,是中国经历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综合国力的支撑。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接近4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东升西沉”的历史大潮扑面而来。世界权力数百年来一直在西方几个大国之间轮流“倒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势力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三,美国要有战略耐性。3月初,拜登发表走马上任之后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指南》,罗列了四个对手,分别是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这四个当中,后两者被标为“区域演员”,只有中俄才是世界级的玩家。但俄罗斯的GDP总量,相当于中国的珠三角。换言之,中国才是美国的头号对手,是“唯一有能力结合经济、外交、军事及技术能力,挑战稳定和开放国际社会的竞争者”。
李剑诸指出,拜登提出要以“战略耐性”(Strategic patience)处理对华关系。“耐心”一词看似简单,实则耐人寻味。表面上看,是在强调美国新一届政府需要时间全面审视对华政策,背后更反映出其应对中国崛起的力不从心和举步维艰。众所周知,特朗普执政后期,“病急乱投医”,脱钩、制裁等强硬手段被滥用,“工具箱”过度消耗,中美关系也跌至建交以来的最低点。但中国不仅未能被压垮,反而变得更有韧性。拜登的策略,是打算与中国展开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跑,而不是特朗普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简单粗暴。
李剑诸提到,今年一月中旬,中国省部级干部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专题研讨班,习近平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站在我们一边。”,可见中国已经做好了以战略定力应对美国的战略耐性的心理准备。
李剑诸预判,拜登政府在处理涉华敏感问题时会有较多的自我克制,比特朗普政府更倚重外交手段,更强调冷静和智慧。反观中国,在经历了阿拉斯加会晤,以及美英加澳纽以及欧盟数十国借新疆问题制裁中国之后,将倾向于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有质量对话”。此外,中国的“战略定力”,还应该更加专注于锁定已经取得的阶段性胜局,以便在持久战中发挥作用。
李剑诸说,中美是否陷入所谓的“新冷战”,学界讨论得很多。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看法是,全球经济与生态上的相互依存,降低了发生真正冷战的可能性,更不要说热战了。他认为中美两国都具有在一些领域进行合作的动机,但误判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前四名,分别是东盟、欧盟、美国、日本。与当年的苏联不一样,中国已经融入了国际体系,其他国家并不是太情愿在大国博奕中选边站。
李剑诸指出,事实上,中美双方都不指望一次对话能解决所有问题,都没有过高的期待和幻想。但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形态,具备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塑造力。这种塑造力需要善于利用,尤其在拜登政府举棋不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中国有条件以静待动,不被“带节奏”,以既定战略定力回应美国的战略耐性。
中评社香港4月2日电(记者 沈而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剑诸,日前在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致远基金会协办的港台沪学者研讨暨“讲客堂”第八讲“2021中美博弈下的两岸关系与港台关系”中,以《拜登主政下的中美关系走势》为题发言。李剑诸指出,拜登对华政策已经相当清晰。第一,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打造“民主国家联盟”,围堵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治理模式输出。第二,以竞争来定义合作。美国已意识到,中美力量对比已朝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第三,拜登提出要以“战略耐性”处理对华关系,在处理敏感问题时会有较多的自我克制,更强调冷静和智慧。
李剑诸表示,拜登上任两个多月,对华政策的套路已经相当清晰了。第一,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走全球化而不是逆全球化的道路,是拜登跟特朗普最大的不同。特朗普在任后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退群”。拜登认为这是错误的,破坏了美国跟盟友之间的传统关系。所以拜登一月份上任之后,不停地修复与盟国的关系,以及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拜登清楚认识到,美利坚的帝国雄风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结合盟国的力量才能应对跨国挑战。
李剑诸指出,拜登提倡的多边主义,只是相对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而言,与中国呼吁的多边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习近平主席今年一月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强调多边主义对维护世界秩序的重要性,还多次不点名批评美国政府“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搞脱钩、断供、制裁,搞唯我独尊等”。
李剑诸续指,拜登的目的,是要打造所谓的“民主国家联盟”。拜登及其智囊都在不同场合表示,如果赢得了价值观支撑,就可以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围堵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治理模式的输出。从拜登政府今年以来积极参与G7峰会、北约安全会议、美日印澳四方会议,可见其高度重视与欧亚盟友协调立场,确立针对中国的跨大西洋、跨太平洋战略之后,才同中国展开全方位对抗。但美式民主不是没有隐忧。国会骚乱在全球观众目瞪口呆下上演,不仅伤害了民主价值,也动摇美国作为世界领导地位。美国本应该是民主国家的旗帜,但号召力己大打折扣。美国和欧洲盟国的关系是二战以来世界上最牢固的盟友关系,但近年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双方分歧时有显现。
李剑诸提到,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有一个观点:一个民主制度若达不到良好效果,便没有内在价值。其实西方有众多的学者已在反思,究竟是民主政治(Democracy)抑或贤人政治(Epistocracy)才能给国民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和社会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不完全是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良治善政的发展模式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