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提供原始数据?梁万年:假设不成立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 徐梦溪)3月31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召开新闻发布会,清华大学教授、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受邀出席,并就“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中国没有给专家团队提供部分领域的原始数据”回应有关提问。
梁万年表示,首先,关于中国没有提供原始数据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假设或者理论是不成立的。
梁万年指出,从中方和外方专家组到武汉开始,一直共同在做研究计划,共同分析掌握的研究信息和资料。我一直感受到,包括中方的专家,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和外方专家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存在差异的。获取资料以后,不同专家在各自领域按任务分工进行分别分析汇总,中外双方专家一直都在高度融合性的研究。所以说中国不分享的这个假设和提法,是不成立的。当然有些数据按照中国法律,是不能带走和拍照的。但是中外双方专家在武汉共同分析时,数据库、资料,大家都能看到,也都是在一起做的。比如说涉及到病人隐私的,需要病人知悉同意的一些数据,这是法律的规定,也是国际上的基本规则。
对于原始数据,梁万年指出,“原始”这个词语涉及到数据的性质和概念。从专业角度解释,数据有很多种,有些最基本的数据可能是很纷杂的,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条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数据进一步整理,就变成了能够分析用的这一层数据。比如按照性别、年龄症状分类,这个数据就成为整理的数据。但是这个分类的数据可能还不能进行分析,需要把这种数据再进一步进行挖掘、集成,它就可能变成一种情报性的数据,就能够提供相应的信息。
梁万年解释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从一开始,从最基本的数据起,到最终分析可用的那种数据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很繁杂的大量工作量的整理过程。要求专家到现场以后,对每一例病例,对每一个动物样本,从早期采取的原始记录,一条一条看,看到分析的东西,是不现实的,科学研究上也没有这个需要。
“所以这一点我想要讲清楚,所谓的原始是指什么。要把那一大堆几万份、几十万份的东西堆在那儿,我们专家从哪看起?肯定要建立一个可供分析的数据。在这个问题上,中方专家能看到的和外方专家所能看到的是一样的。”他说:“谭德塞博士所提的那个问题,不太清楚他是怎么理解的。”
最后,梁万年表示,根据大家共有的这些数据来得出的这个研究报告,充分不充分,由科学家来说,由历史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