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流逝和情感得失中看到永恒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据文汇报报道,创作出《东京爱情故事》时,编剧阪元裕二时年23岁,作品出手即为经典。他对爱情的演绎细腻、浪漫、真实感人又不乏哲思,此后创作的《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问题餐厅》《母亲》《最完美的离婚》等多部剧作,几乎部部受到好评,并贡献出“爱情与生活经常发生碰撞,该怎么说呢,这或许是在我有生之年都无法治愈的顽疾”“所谓复仇,只有愤怒是不够的,快乐而精彩地生活也是复仇,请你快乐而精彩地生活”等被都市男女奉为圭臬的“情感金句”。

  都市感、现实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自我成长是阪元裕二剧作万变不离其宗的关切,其最新大银幕编剧作品、正在国内上映的《花束般的恋爱》(简称《花束》)同样延续了他对于爱情的一贯思考。

  “以轻博重”突破类型常规设置

  《花束》曾在受疫情影响的影院低迷时期,蝉联六周日本电影票房冠军,获得人气、口碑双高。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依照男女主角山音麦和八谷绢一见钟情、相见甚欢到渐生厌倦、分手告别的爱情电影常见套路,以“编年体”的模式,通过不断出现的内心独白,讲述了两人从大学到步入社会看似“平平无奇”的五年情感生活。

  某种程度而言,类型电影的价值正取决于影片平衡类型元素、叙述惯例与突破创新的能力。美国电影学者托马斯·沙茨认为类型电影的特征,“不仅在于构建想象世界的拍摄技巧,还在于这个世界是预先设定且完整的”,观众需要在重温类型惯例的过程中,“唤起此前的观影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感知。”纵观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大多数爱情影片,都遵循了典型的爱情电影模式,即陷入爱情忘乎所以的两人,突然遭遇来自现实阶层、年龄、性格、种族、伦理、政治制度等等差异带来的困境,百折不回地经历考验,影片最终,或战胜困难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为世俗生活增添理想光辉,或以死亡、分别的悲剧搁置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