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华文化鲜明标识
“年大不如春大”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太阳到达黄经315°迎来立春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春也。”四时流转、以春为首。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万物更生,既是春季节气的起点,也是一年四季的始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对于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立春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人们“重启”社会生活时序的开端,既是十分重要的节气,又兼有“节日”身份,民间广泛流传着“春朝大如年朝”“年大不如春大”等说法,都充分诠释着立春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
立春分三候,一候“东风解冻”,立春之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温逐步从零下转为零上,最突出的物候表现就是冰雪消融。我国先民认为,东方属木,而木为火之源,因此将“春风”称为“东风”,寓意这个节气天气回暖、春回大地。二候“蛰虫始振”,蛰伏一冬的动物感知到阳气潜萌,开始苏醒,但还“动而未出”,要待到惊蛰、春分等节气之后才会真正“启户”。三候“鱼陟负冰”,寒冬时节,鱼儿潜伏在水底避寒,迨至立春之后,伴随着阳气回升、冰层变薄,逐渐上浮,像背负着冰在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