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冰上大派对

  中评社北京2月28日电/据北京晚报报道,记得儿时,入冬后,我家院子里盆栽的花木,便陆续被搬进屋里。葡萄蔓也被埋起来,原来拥挤的小院,只剩下海棠树、枣树、花椒树、香椿树及一些榆叶梅。

  突然间,感到院子大了,有了许多空地。

  花池西缘与西院墙间,有一条宽约1米、长约2米的空地。每到冬日上冻时,我妈便将这一小长条空地整平,泼上清水,经过三四个夜晚的冰冻,便成了一处平滑的小冰场。妈妈规定了:谁都不许穿上冰鞋在上面滑冰。此处只许“打滑出溜”。所谓“打滑出溜”,是经过3米左右的助跑,两脚踩在冰面上,借助惯性,可滑过冰面。助跑线恰又是我家前院通向后院的一条小通道,大约6米长。

  每天吃过晚饭,姐弟们便玩“打滑出溜”。每个人还在冰上做射箭、放枪,甚至“金鸡独立”造型。孩子们玩过后,各回各的房间,妈妈又出来收拾“冰场”,再泼洒清水,然后在院子中央喊:“冰场泼水了!谁都别踩冰!”

  没有一个孩子违规。

  北京内城,以前水域较多。20世纪40年代,东城区北河沿还有流水。流水很浅,一到冬天,很快冻成冰,可以滑冰。1945年秋,我考入贝满女中。贝满初中部在灯市口西口,滑冰季节,放学后,先不回家,从学校步行50多米,穿过乃兹府(今称灯市口西街),便到北河沿,找块合适的地方,换上冰鞋,滑冰到天黑才回家。

  在北河沿滑冰不过瘾,我们都盼着快到冬至。冬至节一到,我妈便宣布可以到更大的自然水域滑冰。原因是,冬至节后,自然水域的冰都冻得很坚硬,不易出现掉冰窟窿事故。

  自然水域滑冰首选便是北海公园漪澜堂前的冰场。中山公园、什刹海也都有冰场,但不如漪澜堂冰场有规模、有情趣。

  冬至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六下午,我们家姐弟必去北海滑冰。从北海南门入园,找块地方,换上冰鞋。脱下的棉鞋、棉手套都放在布袋里,各人挎着自己的布袋,朝漪澜堂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