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评出2021年香港十大新闻
中评社香港1月5日电(中评报道组)中国评论通讯社港澳新闻中心经评议,评出2021年度香港十大新闻,具体如下:
一、习近平充分肯定林郑月娥与特区政府工作 强调“一国两制”写入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22日下午在中南海瀛台会见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听取她对香港当前形势和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作情况的汇报,习近平充分肯定了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工作。习近平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国两制”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其中。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充分证明,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香港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广大香港同胞根本利益。中央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二、香港选举制度完善 “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这是继香港国安法出台之后中央治港又一重大举措,在“一国两制”实践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3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5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完成本地立法,立法会审议通过《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综合修订)条例草案》。“爱国者治港”新秩序正式得以确立,新选举制度为推进香港民主稳步发展、实现良政善治,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坚实基础。
9月19日,香港特区2021年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圆满结束,1448名新一届选举委员会委员顺利产生。此次选委会选举是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及治重大转折后迎来的首场重要选举,立下了“爱国者治港,反中乱港者出局”的政治规矩,不仅让民主政治迈出坚实步伐,亦让良政善治真正成为可能。完善选举制度不仅能确保特区行政、立法、司法机构的组成人员以及重要法定机构的负责人等都由真正的爱国者担任,更可使香港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者手中。
三、第七届立法会选举顺利举行
12月19日,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圆满结束,新一届立法会议员经过激烈角逐顺利产生。此次选举是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后的首次立法会选举,新一届立法会由90名议员组成,其中包括选举委员会选举的议员40人、功能团体选举的议员30人和分区直接选举的议员20人。153名候选人充分竞争,比理念、比贡献、比担当,社会各界热情参与,广大选民积极行使公民权利。此次立法会选举摆脱了困扰多年的选举乱象,告别对抗撕裂的恶性竞争,充分体现选举的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和公平竞争性。
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任期将于2022年1月1日开始,任期4年。新当选议员构成多元、均衡、专业,“五光十色”、焕然一新。广大香港市民对新一届立法会议员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充满期待。可以预见,新一届立法会将彻底摆脱“揽炒”“拉布”的政治泥沼,行政主导体制优势会进一步发挥,行政立法机关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得以实现,香港亦必将掀开良政善治的新篇章。
四、建设北部都会区 治港思维大转变
10月6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引发各界热议。根据规划,北部都会区面积占地约300平方公里,发展完成后总住宅数目将达90.5万至92.6万套,一共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都会区内的工作岗位数也将由现在的11.6万大幅增加至约65万,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
这是香港首次明确了“北进”的战略方向、谋划铺排了一系列开发建设的具体举措,其背后体现出了香港特区政府治港思维的重大积极转变。该规划不仅突破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不干预”的施政理念,亦折射出香港在融合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规划充分考虑了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机遇。北部都会区落实后,香港将打破180年来香港“南重北轻”的旧有格局,形成南北两个都会区的发展格局,南部以国际金融服务为主,北部致力发展世界一流创科产业,使香港城市建设回到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正确发展方向。
五、破解香港经济民生问题迫在眉睫中央高度关心重视
今年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讲话中提到,希望香港未来“告别劏房、’笼屋’”,凸显中央对香港长期难解的住房问题的重视。9月30日,香港中联办启动“落区聆听 同心同行”活动,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深入基层,先后走访慰问香港渔民、创业青年、社区居民、临街商铺和“笼屋”住户。随后,中联办各部门纷纷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探访活动,携手特区政府官员及社团领袖走进社区,听民意、察民情,反映市民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中央对香港经济民生问题的关心,带动了社会各界对土地房屋、教育、医疗等深层次问题的持续关注。在实现由乱而治的重大转变后,香港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善民生,解决住房问题,从而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港队奥运创下历史性佳绩振奋全港
此次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香港代表团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展现运动健儿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共摘取1金2银3铜,奖牌数超越参加以往历届奥运总和,为历史最好成绩。
张家朗在男子花剑个人赛中勇夺金牌,为香港赢得回归后的首面奥运金牌。何诗蓓先后在女子200米自由泳、女子100米自由泳项目中夺得两面银牌,成绩均破亚洲纪录,成为香港游泳史首个奥运奖牌得主。香港女子乒乓球队队员杜凯琹、苏慧音、李皓晴力压德国队,为港队在东京奥运增添一面铜牌。刘慕裳在女子空手道个人形项目中取得铜牌。李慧诗在场地单车女子争先赛取得铜牌。港队健儿不仅以他们的拼搏和斗志诠释香港精神,更成为港人为之骄傲的英雄。香港队历史性的佳绩鼓舞全城,为经历社会运动和疫情冲击的社会,注入一股久违的正能量。
七、香港由乱及治 反中乱港组织纷纷解散
随着香港国安法不断有效落实,多个反中乱港组织分崩离析。6月24日,《苹果日报》宣布停刊。在其发行20多年来,《苹果日报》严重违背新闻操守、大肆散布虚假资讯,持续勾结外部势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沦为反中乱港的“政治工具”。8月10日,香港教育协会宣布解散。教协近年以政治凌驾教育专业、纵容政治入校、宣扬违法暴力,甚至散布“港独”讯息,挟“教育专业”之名毒害年轻一代。教育局8月宣布全面终止与教协的工作关系,并批评该会推动教师罢课,将政治渗入校园,有违教育宗旨,牺牲学生福祉。8月15日,“民阵”宣布解散。自2002成立以来,“民阵”纠合各路反中乱港组织,勾结外部势力,充当反中乱港的“大台”,直接策划和组织指挥了反二十三条立法、反高铁建设及“一地两检”、非法“占中”、修例风波等激进行动,挑战“一国两制”底线,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9月25日,支联会解散。“支联会”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将颠覆国家政权、推翻执政党的领导作为其政治纲领,过去30多年来,借“民主”之名、行反中乱港之实,从未停止过煽动对国家、对执政党的仇恨,肆意挑战国家安全底线。
随着香港拨乱反正的深入,各种反中乱港组织纷纷作“鸟兽散”。对此广大市民拍手称快,并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组织依法追究,除恶务尽。只有全面消除反中乱港组织及其遗毒,香港当前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才能巩固发展,香港的未来才能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八、《“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发布
1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全面回顾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一步阐明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的原则立场。
白皮书发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顺利结束的第二天,正当其时,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此次立法会选举,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香港新选举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香港建设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进一步凝聚香港民主发展共识、开创香港良政善治新局、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九、封关长达700多天 两地通关之路曲折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香港与内地的“双向通关”被按下暂停键已长达700多天之久,恢复通关成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意诉求。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10月5日在回答中评社记者提问时表示,与内地通关是香港目前头等大事。11月4日,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亦表示,两地恢复“通关”的工作正有序推进。
然而,恢复两地通关之路却充满曲折。9月底香港与内地专家举行首次对接会磋商通关事宜,11月21日内地专家团访港考察了解香港防疫工作及措施,11月25日两地再次就恢复通关安排举行对接会议,内地专家认为香港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创造了有利“通关”的环境,认为香港已经基本具备“通关”条件。两次对接会的举行,为香港社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自12月10日港康码系统开通以来,短短三天申请人数超过33万,截至目前已近70万。眼看两地通关临近,“通关魔咒”却再次出现。12月底国泰航空三名由美国返港的机组人员,免检疫进入社区后确诊及初步确诊,本地“清零”再次断缆,香港也出现了Omicron病毒的社区传播,两地通关又添变数。随着春节将至,盼不到通关的香港居民只好踏上21天隔离的“漫漫征程”,深圳湾口岸再次出现拥挤人潮。
十、“前海方案”出台 深港合作上新阶
9月6日,中央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将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增扩到120.56平方公里,着力创新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治理模式等体制机制,深化服务贸易、金融、法律事务等领域的开放水准。“前海方案”体现了中央对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彰显了香港在高品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必将为香港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机遇,必将进一步拓展深港合作空间,成为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桥梁作用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