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勿让公屋陷社会固化怪圈

图1:公屋一般申请者的轮候时间(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月4日电/住房是香港“老大难”的问题,其中公屋议题尤为受关注。截至今年9月,香港的公屋已逾80万个单位,居住了超过210万港人,但公屋轮候册的数字依旧每年不断递增。中评大数据中心发现,尽管港人高度关注公屋的供应问题,但认为现行公屋政策只会加剧公屋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造成公屋越多反而“穷人”、“懒人”越多的社会形态与心态的怪圈,不利于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必须在进行公屋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屋住户的流转速度。
 
  香港特区政府曾在回归初期针对公屋定下了“三年上楼”承诺,但由于土地供应不足、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这些年来公屋轮候的时间却离该政策目标渐行渐远。如图1所示,自2015年以来,香港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间长度持续攀升,截至今年9月底公屋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9年,而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亦达到了3.8年,两者均创下了22年来的最高记录。

图2:历年房屋建屋量以及公营房屋未来预计的建屋量(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根据目前房委会的规划,未来5年香港公屋的供应量并不能满足香港市民的需求。据统计,香港目前约有15.37万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10.08万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合共25.45万宗。这意味着,未来至少需要20万个以上的公营房屋单位。数据显示,未来5年公屋预计的建屋量仅有69100个单位,即使能够顺利落成实现交付也未能满足一半申请者的需求(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公屋短缺的局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难以扭转,香港基层市民也不得不继续在漫长的等待中“煎熬”。

图3:港人对公屋议题主要的关注点以及情绪指数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公屋议题在香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始终位居高位。如图3所示,港人对公屋议题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房屋供应、扶贫成效、公屋资源调配以及阶层流动问题,而后三者则是公屋供应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港人对扶贫成效的负面情绪最高,而公屋资源调配问题则紧随其后。阶层流动问题虽然在讨论声量中仅位居第四位,但其悲观情绪指数却是最高的。

  公屋一直被特区政府视为扶贫的重要且有效举措之一。《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亦指出,公屋可令26.6万人脱贫。然而,港人对此却持有不同的意见,甚至在公屋与贫穷问题上陷入“鸡蛋因果论”的争辩。其中,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公屋只会令香港的穷人越多,并且养更多的懒人,因为要够穷才能够入住公屋。也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公屋完全享受不到资产增值,应该多建一些资助房屋从而收回来一些公屋,也可以减少轮候公屋人数。

图4:港人对贫富差距问题的长期关注度变化以及公屋议题中阶层固化的声量比例(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令人更加担忧的是,公屋所引发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如图4所示,公屋议题中关于阶层固化的讨论声量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在今年第四季度达到了最高峰。随着香港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私楼楼价升势如坐火箭,而置业阶梯又因为居屋长时间停建出现断裂,大量市民被迫转向公屋以解决住房问题。其中,香港青年人的置业问题深受港人关注。一些年轻人失去了奋斗心,纷纷以申请公屋为目标,甚至不惜要求公司减薪以求达到自己的低入息门槛。有港人表示,教育未必改变命运,但通过公屋上楼却可以成为人生赢家。这种“躺平心态”也已成为了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阻力。

图5:香港社交媒体对“富户政策”的关注度以及政策实施情况。(中评大数据中心制图)

  此外,公屋资源的调配问题亦是港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如图5所示,香港社交媒体中关于公屋资源调配关注度分布中逾九成与富户问题有关。有港人指出,公屋富户多不胜数,一些人为了公屋资格避开房署审查,将资产转移到内地或国外。另外也有人利用其他人的名字买私楼收租,而自己则继续住公屋。因此,有港人建议应该检讨房署政策,针对富户不应只是加租,资产如果到达一定数目,就应该要搬离,将单位转给有需要的人。然而,数据显示,特区政府收回公屋的情况并不理想。自2017年实施新修订了的富户政策以来,虽然已发出约1000份迁出通知书,但仅收回了约330个公屋单位。其中在收到通知书住户中,约有520户在香港拥有住宅物业;约有190户总资产超公屋入息限额100倍;约40户入息超公屋入息限额5倍;另有230户未有进行申报。由此可见,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亦有待提升审查机制,确保宝贵的公屋资源用得其所,社会福利保障不被滥用。

图6:公屋富户及居屋白表申请人每月入息限额和资产净值限额(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7:不同房屋类型住户的每月入息中位数(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进一步分析,公屋流转性差既有客观存在的置业阶梯断层导致公屋住户难以上流的问题,亦有公屋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检讨。如图6所示,根据房委会新的公屋富户政策,如果住户的入息或资产超过申请限额5倍或100倍,则需要迁出公屋单位。举例而言,一人申请者入息限额达到64700或是资产净值限额达到130万才需要迁出公屋,否则即使超过一定限额只要交付1.5倍或2倍的租金就可以继续租住在公屋单位。值得注意的是,如图7所示,今年第三季度私楼住户的每月入息中位数仅有36200元,相比之下这样的公屋富户上限审查可谓是非常宽松了。此外,根据“公屋世袭”制度,公屋户主去世后或有特别理由回乡养老等,其二代只要不超出富户上限要求,便可申请继承该单位,因此公屋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二代”。

图8:按照每月入息划分的公屋住户数目(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结合图7和图8可以看到,公屋住户的每月入息中位数正在不断上升,且超过香港家庭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数的公屋住户也在不断增多。但面对高昂的私楼住房成本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入公屋“舒适圈”的户主即使在入息改善后并不愿意搬离公屋,这也直接导致公屋陷入了“只进难出”的尴尬局面。有机构曾比较私楼、公屋及资助出售房屋的流转率,发现在2006至2016年间,私楼的流转率平均为7.9%,资助出售房屋为1.8%,公屋则低见0.8%。   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的住房问题,因为这是香港诸多民生难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描绘2049年香港前景时,提到第一点就是,“现在大家揪心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极大改善,将告别劏房、‘笼屋’。”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则说,“必须加大力度解决住房问题”。因此,可以相信,从中央政府到特区政府,一定会在解决香港住房问题上集思广益,指明方向,拿出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来。对此,应该具备信心。

  与此同时,中评智库认为,解决香港住房问题应该要有全局思维,既要有为低收入的基层市民所设计的保障性住房,同时也要有满足不同阶层市民需求的置业阶梯。公屋本应是一个“有进有出”的旋转门,在加大加快公屋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让真正低收入的人群通过公屋解决基本住房需求,努力改善入息和资产后又可以旋转出去,把公屋继续流转给真正有需要的人。如此必然可以加快解决住房问题的速度。香港特区政府在努力解决公屋供应问题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并且进一步加强居屋的建设,为公屋家庭住户向上流动提供置业阶梯,让公屋真正发挥好“旋转门”作用。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严重的财政负担,同时还有利于激活社会的动力,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努力去创造财富,从而缓解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

 (记者:秦姝;分析师:游峰崖;工程师:莫瑾;研究员:刘韬)

图1:公屋一般申请者的轮候时间(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月4日电/住房是香港“老大难”的问题,其中公屋议题尤为受关注。截至今年9月,香港的公屋已逾80万个单位,居住了超过210万港人,但公屋轮候册的数字依旧每年不断递增。中评大数据中心发现,尽管港人高度关注公屋的供应问题,但认为现行公屋政策只会加剧公屋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造成公屋越多反而“穷人”、“懒人”越多的社会形态与心态的怪圈,不利于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必须在进行公屋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屋住户的流转速度。
 
  香港特区政府曾在回归初期针对公屋定下了“三年上楼”承诺,但由于土地供应不足、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这些年来公屋轮候的时间却离该政策目标渐行渐远。如图1所示,自2015年以来,香港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间长度持续攀升,截至今年9月底公屋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9年,而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亦达到了3.8年,两者均创下了22年来的最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