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分析:十四五赋港新定位 由治到兴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呼吁全港市民团结一心,协力开拓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黄金时代。

  中评社香港3月28日电(记者 沈而忱)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高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香港的选举将在全国人大的一锤定音后,将走向更为高效、更为和谐的阶段。笔者认为,两会后香港社会将迎来新面貌,更加需要集中精力做好防疫,抓住“十四五”的历史性新机遇,大力发展航空、创科、文化等产业,尽快重启经济,实现“由治到兴”。

  香港苦反中乱港者久矣!无论是修例风波中的蛊惑煽动,还是有组织、有预谋地发动“初选”;无论是立法会中的恶意“拉布”,还是在区议会中散播仇恨言论、置民生于不顾,“揽炒”派钻营在香港选举制度中的漏洞中,把香港社会推向政治化的泥潭。幸运的是,中央及时出手,先是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爱国者治港”,接着在两会期间通过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随后便是人大常委会在本月29日、30日修改《香港基本法》的附件一及附件二,再交由本地进行法例修订工作。
 
  由于接下来12个月有选举委员会、立法会及行政长官三场选举,这一系列的安排自然是紧锣密鼓。香港社会的反应也很热烈。238万市民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联署支持全国人大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爱国爱港的政界、商界、学界人士亦纷纷发声,或接受访问,或撰写文章,论述选举制度完善的积极意义。完善选举制度的话题成为近半月来香港最大的热门。

  笔者认为,选举制度的完善的确十分重要,但这是从国家层面来推动解决的,是板上钉钉的事;238万的签名及其背后的殷切期盼,也体现了完善选举制度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香港人不如更加务实一点,将目光集中于如何更有效地防疫抗疫,如何更积极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何更快速地重启经济。

  受本地社会事件、疫情,以及外围等多重因素影响,香港经济下探,失业率屡屡新低,目前已达到7.2%的高位,而重振经济的钥匙在于紧紧抓住“十四五”规划的机遇。笔者注意到,除了一直以来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十四五”规划对香港的功能定位做出了扩展,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笔者认为,这几项定位的拓展,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的关注及关心,不仅鼓励香港巩固自身传统优势,更是综合了香港的情况,为香港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方面,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亦是对接国内航线与国际航线的枢纽。目前,香港正在兴建第三跑道及“航天城”项目,落成后,香港国际机场能够进一步满足海内外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航空产业方面更好地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角色。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方面,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和市场化优势,而大湾区其他城市提供庞大的市场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能力,因此大湾区内各城市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由研发、科研成果商品化、投产、物流和行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特区政府亦推出多项计划,在本港营造创科氛围,鼓励创科发展。随着落马洲河套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创新斗室投入服务,香港的创科配套日趋完善,与毗邻深圳的创科进一步强强联手,必然大有可为。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方面,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各类文化艺术品展览拍卖、享有国际盛誉的巴塞尔艺术展等,都选择长期在港落户。此外,西九龙文化区将发展为全球最大型的文化区之一,集艺术、教育及公共空间于一身,其中的香港故宫博物馆、戏曲中心、自由空间等都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名片增光不少。

  笔者以为,这几项新的定位,对如今的香港来说特别重要。经济结构单一、高度依赖金融业、青年上升通道狭窄的香港亟需培育新的产业,而航空、创科、文化都是十分适宜的发展方向。它们无污染、高增值,有助促进经济多元化,创造就业机会,能够为香港的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香港人应当注意到,颁布实行《香港国安法》、改善选举制度等政治出手背后,除了要稳定香港社会、解决国家安全问题之外,其实也是在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扫除障碍,铺好路子。因此,在根本已正、源头已清的新形势下,香港需要凝聚共识,抓紧“十四五”的历史性新机遇,巩固金融、航运、贸易等传统优势,发展航空、创科、文化等新兴产业,培育新一批经济增长点,实现“扭亏为盈”。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首任及第二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所指出的,“香港要由乱转治,更要由治到兴”。完善选举制度是香港由乱转治的里程碑,而“十四五”规划则是香港由治到兴的助推器。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呼吁全港市民团结一心,协力开拓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黄金时代。

  中评社香港3月28日电(记者 沈而忱)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高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香港的选举将在全国人大的一锤定音后,将走向更为高效、更为和谐的阶段。笔者认为,两会后香港社会将迎来新面貌,更加需要集中精力做好防疫,抓住“十四五”的历史性新机遇,大力发展航空、创科、文化等产业,尽快重启经济,实现“由治到兴”。

  香港苦反中乱港者久矣!无论是修例风波中的蛊惑煽动,还是有组织、有预谋地发动“初选”;无论是立法会中的恶意“拉布”,还是在区议会中散播仇恨言论、置民生于不顾,“揽炒”派钻营在香港选举制度中的漏洞中,把香港社会推向政治化的泥潭。幸运的是,中央及时出手,先是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爱国者治港”,接着在两会期间通过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随后便是人大常委会在本月29日、30日修改《香港基本法》的附件一及附件二,再交由本地进行法例修订工作。
 
  由于接下来12个月有选举委员会、立法会及行政长官三场选举,这一系列的安排自然是紧锣密鼓。香港社会的反应也很热烈。238万市民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联署支持全国人大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爱国爱港的政界、商界、学界人士亦纷纷发声,或接受访问,或撰写文章,论述选举制度完善的积极意义。完善选举制度的话题成为近半月来香港最大的热门。

  笔者认为,选举制度的完善的确十分重要,但这是从国家层面来推动解决的,是板上钉钉的事;238万的签名及其背后的殷切期盼,也体现了完善选举制度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香港人不如更加务实一点,将目光集中于如何更有效地防疫抗疫,如何更积极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何更快速地重启经济。

  受本地社会事件、疫情,以及外围等多重因素影响,香港经济下探,失业率屡屡新低,目前已达到7.2%的高位,而重振经济的钥匙在于紧紧抓住“十四五”规划的机遇。笔者注意到,除了一直以来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十四五”规划对香港的功能定位做出了扩展,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