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国民党未来的角色与挑战

论坛现场

  中评社香港1月3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不久前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办座谈会,邀请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李建荣、台北市议员暨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徐弘庭、中国国民党前“立法委员”陈学圣、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邓岱贤与会。座谈会由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主持,与会者围绕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束之后,对岛内政治的意义以及对两岸关系、国际关系的影响,各自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以《国民党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角色与挑战》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赵春山:开场白

  提纲有四个问题,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是有关国民党主席选举完成后,对内政的意义;第二是有关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束后,对两岸关系、国际关系的影响。

  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台湾民众包括国民党党员在内,对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都带有一种“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理。他们期待在新主席领导下,国民党能重整旗鼓,再度取得执政地位。在台湾,政党轮替已常态化,民进党政府经过这几年的执政,出现了不少漏失,民众希望能有一个选择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基于过去的经验,他们担心国民党选后就分裂。

赵春山

  在细节上我有几点感想,都是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认为这次的主席选举让国民党的曝光率大增,因为张亚中教授激起了一阵旋风,使选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第二,“张亚中现象”其实代表了我刚才提到的期待,就是民众期待在野党能扮演一个强有力的监督角色、作为一个忠诚反对派,有力监督执政党施政。另一方面,广大党员也期待看到新面孔和新作风。因此,我个人认为“张亚中现象”不是来自于他的论述,因为短时间内不可能教育群众完全明白他所说的道理,而是来自民众期待国民党求新、求变、更加有力,同时也希望张亚中个人的政治魅力,能转化成为热情。

  第三,我对这次主席选举过程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参选人之间互相戴帽子,包括所谓的“线民说”和“红统论”,使得这次主席选举变成亲美、亲中两条路线的斗争。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让选举有点变调,本应主攻内政、多讲经济,结果讲了太多政治。

  最后,我们对朱立伦主席有很大的期待。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整合国民党在选举过程中产生的分裂,包括意见分歧和无谓的人身攻击,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扫除这些阴影,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另外,朱主席必须补强对内公共政策论述,因为未来他面临的挑战都与内政相关,例如四项公投、明年“九合一”选举,甚至2024年的“总统”大选,基本上内政还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主轴。还有,希望朱主席多启用一些年轻人,让国民党看起来更有朝气。

  我的发言就到此。接下来我们按照笔划顺序请在座各位发言。

李建荣

                 李建荣:希望国民党发挥强有力的制衡力量

  我们注意到,2014年至今,没有一位国民党主席做满四年的任期,因为要承担2014年县市长选举失利,2016年和2020年的两次“总统”大选败选的政治责任。这一次选举开启了党主席新的任期,我们非常期盼能够终结“短命党主席”的情况,也期待朱主席能够做满四年任期。如果他能够做满,就意味着他绝对有机会带领国民党重返执政之路,以及改善两岸关系。但是国民党必须面对2020年大选的检讨,确实是因为党内私心作祟,导致初选没办法团结,再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国民党在“立委”选举和“总统”选举上双重失利。到目前为止,以政大选研中心最新的统计,国民党的支持度落后民进党将近13个百分点,而民众党紧追在后,所以朱立伦主席面临提升政党支持度的迫切压力,必须领导国民党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战功,展现在“立法院”强而有力的制衡力,不能再给外界感觉国民党拿民进党好像完全没辙。这一点在最近似乎有一点转变,我们希望一个强而有力的在野党发挥制衡力量,在“立法院”里来展现它的力量。

  刚才主持人也提到,紧接着有罢免案和公投案。江启臣推动,朱立伦接棒,我相信他们两位能够合作,把这些案子往前推,但在疫情期间如何推高投票率,这是关键。如果像刚才提到的那样,国民党在“立法院”的气势让民众有改观,并且公投能够有所成效,才是累积国民党2022“九合一”选举胜利的机会。但我们也知道国民党已经不是昔日的国民党了,没有党产,举债度日,甚至不少国民党的精英、知识分子、企业家都不愿意投入国民党的党职选举已经有甚长一段时间,使得党职选举变得相对的小圈圈,相对的冷漠,包括这一次选举投票率也很低,因为党代表的竞争不激烈,无法带动党主席选举。早期国民党在李登辉或之前,尤其是两蒋的时代,中央委员的竞争是空前的,阵容是党政军、民间等社会各界的精英。如果朱主席能够听得进去我的观点,应该鼓励在社会上有代表性的人参选党职选举,尤其是国民党现在在野,不需要这么多的党职人员,人数的精简才能够使得党职的代表性产生新面貌。

  正是因为党职代表性的没落,所以任何一个当选党主席的人都清楚,在野党所能依赖的战斗力以公职人员为主,包括每一个公职人员所在体系的助理跟社会力量联结。

  影响国民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首先是党的人事布局,虽然用人不多,但能否让人感觉到你用人比较雍容大度,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甚至栽培人才。虽然拜票很绵密,也很费体力,但朱立伦要竞选党主席也不是几天的事情,所以他应该已经有人事布局,希望朱立伦最后端出来的人选能够展现出一个不错的布局。

  其次是党的公职人员,包括中央智库、“国会”党团、地方首长跟议会党团,这些都是有舞台的地方,从中央到地方的横向联系,从“立法院”到不同层级议会中的运作等,需要把他们纵的横的作战力量展现出来,成为“战斗蓝”。   至于两岸跟国际因素,国民党在野了这么多年,在外交上确实与国际的联系相对弱化。所以这一次主席竞选的过程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一度表态欲参选的赵少康跟朱主席参选都是认为前任主席做得不够,不管是对两岸关系,对国际关系,还是包括对民进党的应对。我认为他们看出了前任党主席的弱点之后,就要对症下药,应该重新恢复两岸的沟通交流及重新做好国际联系。朱立伦主席也知道美国对台湾的大选有相当长期的影响力,他自己本身有留美的背景,而且长期跟AIT的互动密切,我希望他能够重建国民党在国际上的联系。

  至于民心的认同,我觉得国民党的政党支持度会一再下降,即使最近升了1-2%,但多数的蓝军支持者都觉得近年来国民党高层不团结,有私心,这造成了选民恨铁不成钢的感慨,所以党内选举投票率很低,或者一般选举选民把票转投给国民党的替代者,例如亲民党或者民众党。所以未来国民党主席本身的领导力、选择的道路方向要让人民重新信赖,这是国民党走向成功的关键。

                   朱立伦要整合所有非绿力量支持

  朱立伦面对2022年的地方选举,他有相当的机会带领国民党维持平盘,运气好的话,或者说民心整合得好的话,他能有效掌握民怨,甚至将之扩大化,找到各种议题,刮起当年“讨厌民进党”的旋风,让所有老百姓感觉到民进党是真的做得不好,实现政党轮替。经过几次政党轮替,台湾的政治体制相对就稳健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2022年国民党是有机会的。当然如果刚才所讲的私心再次出现,又在提名的过程当中搞得乱七八糟,那就不堪设想。现在的国民党主席面临的状况,和马英九、吴伯雄、连战或之前的国民党主席完全不一样,党主席本身也要清楚,一人做决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会有竞争者,无法一言九鼎。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作为整合者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党内要保持低姿态,对外则要强硬。这一点祇要朱主席好好做,应该是有加分的机会。

  朱立伦面对的挑战有几个。第一,他必须要挺住民进党对他无止境的攻击,他当选后跟共产党总书记之间有一个贺电的来往,绿媒和民进党对他的攻击非常强烈,这完全是可以预料到的。所以他自己也提到,不畏惧“抹红”,不畏惧贴标签。在野党要重返执政确实需要磨练这种定力和勇气。

  第二,这一次选举我们也注意到有“战斗蓝”、“必胜蓝”的口号诉求,还有以前一直谈的泛蓝的整合,但是我觉得国民党要重新执政,已经不能再在蓝的圈圈里头打转了,因为整个泛蓝的支持度在缩小。要重返执政,要在“国会”重赢多数,绝对要争取所有非绿力量的支持,可以说非绿力量的支持才是关键。要做到非绿的战略合作,2008年国(民党)亲(民党)的政党合作是一种模式。民进党在2016年能够赢就是因为拉拢了宋楚瑜和柯文哲,它其实在复制国民党2008年政党联盟的模式。所以朱主席怎样在未来选举提名过程中谈妥政治联盟,要花很多的心思,而且合作要有诚心,要有割舍,不能全拿。这一点是朱立伦当选党主席之后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布局。我就先谈到这。谢谢。

徐弘庭

                    徐弘庭:国民党最大的挑战在现代化

  我的看法可能比较不一样。我曾经担任过周守训的助理,后来在连胜文团队中工作,也从事过金融业。我对选举的结果并不是那么意外,我个人的看法是整场选举其实反映了国民党在面临社会变迁的结构时,有没有办法做一个结构调整。国民党在这20年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现代化。看整个政党的结构,我们会发现国民党跟民进党除了两岸之外,其实在政治光谱上面,在内政议题上并没有太大的歧异。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发挥战斗力?重点就在这20年来,我们在行销手段上跟宣传手段上的弱势,这当然源自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网路社群平台的变迁。但回过头来,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在政党结构里面,我们一直在求取一个最大公约数,可是在社群时代和网路时代,所有的议题都是niche market(细分市场),所有的议题都是分散性的。我们目前过度强调“团结”这两个字,在团结的形式主义之下,反而扼杀了战略模糊的空间,在很多的议题中没有层次感。所以大家会发现中国国民党一直在求一个“团结”,在很多意象上好像祇有一个角度、一个方向,没法跟民进党对抗。比如说民进党在两岸路线上有“台独党纲”,有《台湾前途决议文》,有借壳上市的“中华民国”派,国民党在这些议题,以及其它很多内政议题上都没有这种层次感。

  第二个重点,如果我们不调整制度的话,国民党永远打不赢民进党。我自己是民意代表,我是个议员,我相信现场有几位之前在做“立法委员”的时候应该也发现了,作为一个国民党的民意代表,我们自己要负责daily operation(日常运营),我们自己要负责fundraising(募款);在政策的辩论上,我们自己要做R&D(研发)。国民党的民意代表跟公职系统其实比较像中小企业联合会,换句话说国民党的民意代表很像杂货店。而民进党因为有派系,派系可以把他们的助理拉拔起来,很快地做到世代交替,很快地完成公职上的轮换,为什么民进党的世代交替可以这么快?因为民进党是用控股公司的结构在经营这个政党,派系为主体,民意代表是sales(销售),sales跑了两届以后就培养年轻人,让原来的sales上去当股东。   所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的对抗,是中小企业在对抗控股公司,是杂货店在对抗7-11。对民进党的政治人物来说,他的daily operation自己负责,他的fundraising派系负责,他的R&D政策整个派系的智库负责,智库在某种程度上又和企业连接在一起,所以它已经有一个系统化经营的架构。在这样两种不同的架构底下,两个政党能发挥的战斗能力绝对有差别,世代交替的速度更有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民进党的新陈代谢可以那么快,我们的新陈代谢永远动不了,很简单,因为他们是holding company(控股公司),他们是7-11,他们有一个中心脑袋在控制下面的操作,他们的派系又可以将政治光谱层次化,所以民进党的社会结构跟台湾的人口结构相对接近,包括年龄、层次、思想。

  国民党的政治人物在这样的一个体制下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是不表态。举例来看当年澎湖的博弈条款,很多政治人物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了最安全的做法,不表态,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但民进党的派系在澎湖出现了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结果民众在这个议题上找寻认同感的时候,在民进党身上找到了认同或不认同的寄托,却认为国民党没办法表达自己的声音。这祇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是放大到所有的公共政策上面,我们会发现国民党不太表态的状况非常严重,党内选举其实在某种程度也是一样的。

  在现在的数位战场中,理念路线清晰看起来会占到更多的便宜。所以国民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因为结构而产生的路线的拉扯,除了世代的拉扯、两岸路线的拉扯,最重要的其实是对党的路线的拉扯,大部分人希望更积极,大部分人期待国民党能够更active(积极)。为什么民众会对简单的“战斗蓝”这三个字有印象?因为我们对公共政策没有太积极的发声,现在在党内create(创造)了一个新的标签,民众就会被这个新标签吸引,虽然这个标签没有对结构产生任何改变。

  所以我认为朱主席上任后最重要的挑战是认清和梳理整个政党的结构,不要再刻意地去强调形式上的团结,让国民党能够调整成为一个在现代化战场中可以与民进党对抗的组织。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了这个组织结构,科技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让议题碎片化,我们以前的那种模糊的结构没办法适应,没办法在niche market里拿到对应的支持。但这个挑战并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我们整个政党的挑战,我们能否认知到跟民进党最大的差异点,其实是在“现代化”这三个字上面,然后把组织结构调整过来。

陈学圣

                   陈学圣:朱立伦要吸引年轻支持者形成战斗力量

  我接着弘庭的话讲一下我的看法。因为我离开报社以后,过去31年我都在选举,选过议员,选过“立委”,选过市长,在台北、高雄、桃园都选过。大概国民党内找不到其他像我选战经验这么丰富的人。刚刚赵老师讲今天的发言分为两段,第一段讲内政,第二段讲两岸和美中,简单讲就是国民党的论述到底在哪里?

  “内政部”分,现代化的政党就是一个选举机器,要让民众认同你,你才能赢得选举。这么多年来我从基层选举到“立委”选举,到市长选举,我的观察是,复数选区比较单纯。比如说议员、乡镇长或者乡镇市民代表,大家可以各自发挥,各有论述,祇要做好服务,拿到百分之几的选票就可以当选了,所以选民对于一个政党或国家路线认同与否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来到了县市长、“立委”、“总统”层面就不一样了,这个党的论述和国家路线会影响选举的结果,所以如果党的路线不清楚、国家路线不清楚,会选得很辛苦。2018年韩国瑜选上(高雄市长),并没有触碰国家路线,他触碰到的是对民进党的不满,是属于内政的;但2020年很明显,他触碰到的是国家路线,所以两个选法是不太一样的。2016年,我在中坜选“立法委员”,原本会大胜对手,但在选前一天出现了周子瑜举国旗事件,我就从大赢变成小胜;2020年,我的对手也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党籍赵正宇,地方都认为我应该会赢他,结果我竟然输他很多,所以此类选举看的已经不是你的服务、你的问政表现,而是你这个党的论述、国家路线。如果路线不对,即使你在“立法院”表现再好,也没人会投给你。   所以我们谈内政的时候,要把它分开,复数选举区和单一选举区的选法差别很大,复数选举区强调个人特色,强调个人服务;单一选举区则要看国家路线和党的论述。如果论述和路线不清楚,候选人再怎么优秀也选不赢。我在“立法院”看过很多我们优秀的“立法委员”,他的表现比同一选区的对手好很多,可是如果国民党的路线模糊,或没办法回答外界疑问的时候,他就惨输,输得很不值得。

  这次的党主席选举虽然非常惨烈,但我非常开心。因为国民党总算有一次两岸路线的大辩论。从2000年国民党第一次败选,我就期待能够有一次大辩论。2000年败选后,连战指派萧万长成立一个国民党的论述小组,包括廖达琪、我和其他几位学界朋友,我们也端出了一些论述,可这些论述都是由上而下提出的,底下没有参与。江启臣当选主席之后,他也希望来一次大鸣大放,可正如刚刚弘庭讲的,大家都不愿意表态。所以我很感谢张亚中,他让国民党路线清晰了,最起码国民党在模糊当中的时候,不会让人感觉是那么“红统”。如果国民党不去辩论,祇要民进党一推,国民党就是“红统”,现在最起码张亚中代表的是部分国民党员“红统”的意见,它对应的是民进党光谱的一端,例如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喜乐岛,但是两边都要往中间走。民进党就往中间走了,它的对手是时代力量。民进党与时代力量可以在“立委”席次、民意代表席次上合作,可是在县市长跟“总统”选举中民进党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国民党这一次虽然很清楚地把自己往中间靠,但我们也承认我们有最红最统的支持者,就跟民进党有“台独”的支持者一样,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两边都有,但往中间看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民众党的挑战。民众党很强,明年不管是在议员或在地方县市长的联合上,如果国民党不够强,可能会被民众党反噬,不会像时代力量乖乖听民进党的分配那样,民众党会跟国民党竞争。所以朱立伦的挑战是要赶快把国民党壮大起来,壮大到让民众党祇能来跟国民党谈合作,而不是平起平坐。

  可是现在民众党的声势很强,国民党很多现任议员都会面对民众党的挑战,因为它代表了年轻的浅蓝国民党支持者。柯P想蓝绿通吃,可是绿已经把它推到蓝这边来。蓝营中年轻的“知识蓝”全部被民众党拿走了,国民党就剩下年老的,怎么去竞争?所以朱立伦当务之急是把自己壮大起来,吸引年轻的“知识蓝”,这样才有战斗力量,才能赢得选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间选民会被民众党拿到,国民党在选举中就不会赢。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没有席次就没有意义。所以朱立伦一定要立战功,这个党主席才有威望。

  此外也感谢这次的大辩论,让国民党往中间靠,张亚中没有当选,表示国民党没有那么“红统”。天佑台湾,天佑国民党,给了国民党往中间靠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在路线这一块,国民党总算有了一次大辩论,这是好事,接下来要怎么执行?我在第二部分再谈看法。                    国民党要维持辩论的习惯 成立派系百花齐放

  朱立伦现在要面对的就是第一场战斗一定要赢,因为国民党太渴望有一场胜利。一个就是“删Q”,不管陈柏惟能不能罢免成功,国民党的气势要起来,要有战斗力;接下来是年底的四大公投,朱立伦已经把它定位成不信任投票,算倒阁投票。我觉得朱立伦不愧是选举出身的人,我们四大公投玩了那么久,都没有像朱立伦那样,一上来就讲这是一个不信任投票,是一次倒阁公投,突然大家都听懂了。我觉得朱立伦还是选战经验丰富。整合国民党内中央地方、纵向横向的派系,我觉得他没问题,但他一定要带领大家去打一场胜仗,有了胜仗,之后的2022和2024就比较好打。

  2022我认为主要针对的是对民进党的不满,就像2018年“韩流”起来一样,两岸路线、美中关系都不是这场战斗中的主要内容,所以朱立伦有机会。如果他能够比现在多拿下几个县市长,或是在“六都”里面赢过“三都”,朱立伦的威望就会大涨,2024年国民党就有跟其他政党合作、重新赢回政权的机会。所以每一仗,从小战到大战,以战养战,朱立伦祇能战斗,因为民主政党就是战斗性的政党,所以“战斗蓝”简单讲是选举而后胜。

  我支持弘庭的观点,为什么国民党一定要团结?国民党难道不能够有派系吗?2000年,在我做“立法委员”的时候,国民党党中央还下过一个命令,不可以在“立法院”党团中组次团,因为它怕分裂。我认为国民党内可以百花齐放,就像这一次选举,有人支持江启臣,有人支持张亚中,有人支持卓伯源,选输了也没关系,可以组一个派系,然后强化论述。每次党主席选举,或者每次公职人员选举,你就来参选,如果能选上,你的派系就有力量了;没选上也没什么关系。所以我很鼓励张亚中、江启臣等人成立派系,2022年推出自己的候选人;我也鼓励他们在党内每次有路线大辩论的时候出来辩论,由党代表投票,决定国民党的路线。如果这样,各派系就会很认真地经营派系、经营党代表了,国民党也会透过党内大辩论得到共识,有“新中间”的机会,不会继续成为一个大模糊的空间。

  民进党最喜欢看到国民党内部出现混乱,自己都讲不清楚路线。现在总算通过一次大辩论搞清楚了路线,朱立伦要抓紧这个机会。同时,希望选输的人不要分裂,而是组派系,在党内不断强化论述,确定自己的路线。路线不是从一而终的,它可以不断修正,但谁具有代表性?这四组候选人都各自有代表性,我希望他们继续战斗下去,让国民党维持辩论的习惯、百花齐放的习惯,这样国民党就会脱胎换骨。以上是我从选举立场提供的一些意见。

赵建民

                   赵建民:国民党关键问题在于理念和领导力

  非常感谢。我们第一段先谈国民党的发展。个人觉得国民党有三个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各位都提到的组织老旧,它的结构不是因为选战而组织起来的,经常显得跟社会格格不入,未来有一些地方势必要加强,比如说与社会媒体的连接。国民党的组织架构有一些地方是可以革新的,可是我倒不觉得组织改革是优先项目。各位一定搭过高铁,也搭过台铁,台铁是不可能变成高铁的,台铁的乘客不会说,除非变成高铁,否则我就不搭,大家还是继续搭台铁。台铁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和祇有20年历史的高铁不可能一样,我们可以要求台铁改革,可是再怎么改也绝对不可能变成高铁。政党内部一定会有分歧,要民主就要接受分歧,但国民党的特质不一样,新北市市长现在声望那么高,跟国民党中央却永远若即若离,这是国民党的组织文化,怎么改?其实社会对国民党是很有期待的,我不觉得它的社会支持度在降低,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的县市长、地方议会都在国民党手里,但是国民党没能结合地方跟中央的力量共同战斗,这是一个问题。这跟待会儿我要谈的领导力有关系,我觉得朱主席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领导力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不需要太过担心。现在有些人太过强调国民党的组织怎么样,文化怎么样,可是这没办法,国民党是一个已经超过百年的政党,不可能打破再造,因此从组织架构、组织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期待甚至建议国民党改革,可是它结构上有些东西也要接受,“百年老店”在行销上是一个好词,我不觉得我们在这方面需要过于担心。朱主席似乎已经展现出改革的决心,我觉得未来一定会有跟过去不同的面貌。

  可是国民党有另外两个问题更严重。首先是路线或者说理念的问题。过去大家支持国民党因为它可靠,它代表成熟稳定,可以带来两岸和平、发展经济。两岸和平到现在仍然是台湾最大的民意,可是为什么会出现问题?问题是国民党原来很好的理念,由于局势的变化发挥不出来了。虽然两岸和平仍然是大家期待的主流民意,但是对生存的恐惧,压过了对两岸和平的期待。   民众还是希望发展经济,可是假如主权失手要经济干什么?民进党成功地运用了“亡国感”,把“恐中”的气氛巧妙地炒作起来,而国民党没有能够因应。韩国瑜选战的时候一目瞭然,民进党开始打“亡国感”的时候,国民党未能及时因应,没有遏制住这股社会氛围。感觉当时国民党群龙无首,没有领导,犯了大的战略错误。台湾人对“亡国”的恐惧超过对和平及发展经济的渴望,原来很好的理念被压制住了。因此,未来怎样重新找到论述,怎样把原来坚持两岸和平的理念讲出来乃当务之急。这几年国民党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错误,就是没能成功营造“发展经济而不是政治斗争”的理念。

  国民党第三个问题是领导力。为什么有些人强烈支持张亚中?不是因为他的论述好,而是因为他的战斗力强。什么叫战斗力?张亚中说“成立基金会打小英”,敢于和对手辩论党的历史。再看看国民党,从军公教年金改革开始就看不到国民党的影子,军公教是国民党最忠实的支持者,国民党却无法成为他们的代言人,铁票就这么流失,这是领导力的问题。后来岛礁环保问题、核四等等,都是民间团体主导,看不到国民党。一段时间以来,国民党的领导力一直有问题。

  我认为要找回论述要有方法,不要去辩什么“九二共识”、“中华民国”,大家一定很烦,论述不是这样强攻,而是我刚才讲的,让大家知道国民党善于发展经济,民进党说加入CPTPP五年了,但现在个别产业冲击评估报告都没有,这是经济发展的范畴,这是国民党的机会,国民党要多把握。

  在论述方面,国民党原来的强项突然不强了,这是因为环境使然,是在民进党喧染下,“反中”、“抗中”、“保台”的在新环境更强了。但国民党的问题是没能够把人家的论述压制下去,领导力不足,从最近的中正纪念堂、课纲到“塔绿班”都看不到国民党,“塔绿班之歌”还是民众党的“立委”唱出来,大家给她鼓掌,因为很多人现在对执政党很有意见。民众期待国民党更积极任事,这就是“张亚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