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专论:德国的新价值观不要破坏中德关系

德国外交部长

  中评社北京1月2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德国外交部长上任之后,高举“价值观外交”旗帜,声称要在“尊重人权”的条件下与中国开展合作。2021年12月29日,她呼吁欧洲联盟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对“强迫劳动”产品实施进口禁令。德国西门子公司总裁发出警告,呼吁中国和德国“相互尊重”,德国不要同中国发生冲突。如果进口禁令实施,德国能源转型可能会受到威胁。

  这是德国新政府与德国企业界第一次冲突。德国正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病毒持续扩散;另一方面由于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德国企业已经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德国上届政府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方面,始终强调务实的原则。一方面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确保中国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在欧洲联盟内部,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争取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和分歧。

  可是,德国新政府似乎还没有找到感觉。德国外交部长在价值观外交问题上,多次出言不逊。中国出于中德关系长远发展考虑,没有对德国外长不理智行为作出反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人权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存在问题。可以肯定,中国一定会在恰当的时候,通过外交渠道,向德国外交部长全面系统表达中国政府的立场。

  欧洲联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德国是欧洲联盟中,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希望德国在欧洲联盟扮演积极的角色,充分利用自己在欧洲联盟的影响力,改善中国与欧洲联盟的关系。

  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德国外长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中国与德国企业合作,有利于德国的能源转型。中国不仅向德国出口大量的绿色能源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愿意在绿色环保领域加强与德国的技术合作,在求同存异基础之上,共同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由于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步伐太快,德国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德国停止煤炭生产,全面拆除核电站,完全依靠天然气发电。可是,由于欧洲联盟与俄罗斯的关系持续紧张,俄罗斯已经减少向欧洲联盟天然气出口。欧洲联盟国家天然气的价格一路上涨。

  尽管俄罗斯总统明确表示,希望德国等欧洲联盟国家尽快批准“北溪2”天然气管道输送天然气,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国似乎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德国天然气进口数量持续减少,那么,德国天然气价格将会进一步上涨,德国企业将会因此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进入2022年,德国政坛似乎陷入混乱。德国社民党牵头组建的联合政府,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似乎没有达成共识。德国总理和德国外长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方面表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那么,德国政府有可能会在处理对外关系特别是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方面出现更大的混乱。

  中国希望德国联合政府意识到,加强中德经济合作,是德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出于意识形态考虑,破坏中国与德国的正常关系,那么,德国将深受其害。

  中国希望中德关系发展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经济领域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互利双赢;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尊重客观事实,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求同存异。

  中国愿意听取德国方面的意见,愿意在人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中国始终敞开大门,愿意随时和德国交换意见。但是,如果歇斯底里,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以莫须有的“强迫劳动”对中国实施制裁,那么,中国绝对不会答应。

  过去中国为了维护与德国等欧洲联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很少参与争吵。中国政府这种做法,客观上使德国等一些欧洲联盟国家的领导人认为,中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理屈词穷。现在看来,如果不是在真相基础之上开展交流合作,而是在谎言基础上进行所谓的人权对话,那么,最终必然会是各说各话。   在人权问题上,必须坚持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开诚布公讨论问题。首先,中国决不允许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无端指责。在人权保护方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愿意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在保护人权问题上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是一个人民主权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不仅是中国执政党的主张,同时也是中国宪法的规定。中国在人权保护方面,愿意和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尊重基本事实。如果只是出于意识形态考虑,试图利用谎言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破坏经济合作关系,那么中国决不答应。

  中国愿意邀请德国外交部长以及德国其他政府官员到中国访问,实际调查中国新疆的发展情况。中国在处理人权问题上,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中国新疆之所以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根本原因就在于,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基础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试图利用中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分裂中国的图谋都不可能得逞。

  其次,中国在人权合作方面,必须主动设置政治议题。从中国与西方人权对话的发展过程来看,大体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被动防守。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措施,动辄向中国提出保护人权的清单,要求中国政府必须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第二个阶段是针锋相对。面对西方国家的无端指责,中国以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加以反击。目前中德正处在这个阶段。

  中国希望超越相互指责,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开展富有成效的对话,尽可能地把意识形态问题和经济问题分开,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各自人权保护水平。

  在人权保护问题上,只有最低标准,没有最高标准。各国法律制度体系和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人权保护制度方面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中国人权保护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了中国绝大多数公民的支持和拥护。不会因为德国一些政客的批评指责而改变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中国愿意借鉴德国等一些国家的立法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人权保护方面不断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专门把“人格权”单独列出,凸现出中国在保护人权方面所作的努力。中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充分保护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确保中国消费者基本权利不会受到损害。中国愿意与德国开展合作,加强数字领域的立法工作,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有效保护。   第三,中国坚决反对在人权保护方面“以偏概全”。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分裂中国,利用个别案件制造事端。德国等一些欧洲联盟国家更是在美国的引导下,利用少数反华分子制造的谣言,对中国实施制裁措施。

  所谓新疆“强迫劳动”是典型的彻头彻尾的谎言。新疆是中国的棉花主要产区。近些年来,新疆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快步伐,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强迫劳动纯属子虚乌有。只要实地调查新疆的棉花生产情况,了解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不难发现少数反华分子制造的谎言是多么荒唐可笑。

  中国坚决反对把个别案件当作是中国全面侵犯人权的证据。如果以个别案件攻击中国,那么,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联盟其他国家的关系将会持续紧张。

  解决个别案件不能影响整体判断。如果以偏概全,借口中国存在侵犯人权的事件,而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或者贸易禁运,那么,不仅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将损害德国企业的正当利益。

  中国认为,在人权问题上可以开展合作,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反对意识形态对抗,反对在缺乏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借助于谎言对中国实施制裁措施。中国不惧怕德国对中国的制裁,但是,中国不希望看到错误发生。如果德国外交部长要求德国政府在错误信息基础之上,对中国实施错误的贸易政策,那么,中国一定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德政治制度不同,不能成为中德关系紧张的理由。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如果试图把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制度强加于中国,迫使中国必须改变自己的选举制度,那么,中国人民决不答应。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民主制度,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选举规则。中国在人权民主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民不满意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只要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就会坚定不移地选择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政府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政府,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背景下的政府完全不同。德国本届政府实行联合执政,这一方面反映出德国社会分歧严重,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德国联合政府各政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国衷心地希望德国联合政府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和中德合作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中国坚决反对德国联合政府的一些政党领袖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为了所谓的政治利益,对中国实施极端的外交政策。希望德国联合政府的一些官员悬崖勒马,不要在中德关系发展问题上制造事端,损害本国企业的利益,破坏中德来之不易的合作关系。

德国外交部长

  中评社北京1月2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德国外交部长上任之后,高举“价值观外交”旗帜,声称要在“尊重人权”的条件下与中国开展合作。2021年12月29日,她呼吁欧洲联盟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对“强迫劳动”产品实施进口禁令。德国西门子公司总裁发出警告,呼吁中国和德国“相互尊重”,德国不要同中国发生冲突。如果进口禁令实施,德国能源转型可能会受到威胁。

  这是德国新政府与德国企业界第一次冲突。德国正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病毒持续扩散;另一方面由于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德国企业已经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德国上届政府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方面,始终强调务实的原则。一方面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确保中国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在欧洲联盟内部,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争取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和分歧。

  可是,德国新政府似乎还没有找到感觉。德国外交部长在价值观外交问题上,多次出言不逊。中国出于中德关系长远发展考虑,没有对德国外长不理智行为作出反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人权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存在问题。可以肯定,中国一定会在恰当的时候,通过外交渠道,向德国外交部长全面系统表达中国政府的立场。

  欧洲联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德国是欧洲联盟中,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希望德国在欧洲联盟扮演积极的角色,充分利用自己在欧洲联盟的影响力,改善中国与欧洲联盟的关系。

  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德国外长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中国与德国企业合作,有利于德国的能源转型。中国不仅向德国出口大量的绿色能源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愿意在绿色环保领域加强与德国的技术合作,在求同存异基础之上,共同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