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289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第289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89期《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台海局势、中美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回顾与前瞻:对未来百年的思考》和《中国的历史使命与台湾问题》两篇文章。

  在《回顾与前瞻:对未来百年的思考》一文中,王卫星(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表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定“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天下情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进程。当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大的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国际战略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世界将会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格局,进入一个新的稳定的和平格局。

  在《中国的历史使命与台湾问题》一文中,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刊学术顾问)表示,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穷尽一切手段”,“和统”无望了,“和统”祇好让位于“武统”了,这是天大的谬论,是对“和统”的亵渎。我们离真正“穷尽一切手段”的距离是很大的,离习近平要求的“尽一切手段与尽一切努力维护和统”,也是有距离的。当务之急是要好好建立一部《统一法》,涵盖怎么“和统”与怎么“武统”,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统一思想,依法办事,既震慑对方,又稳定己方,要有话语武器。以法律作武器,才威力巨大。立法过程就是集思广益与统一思想过程,其影响与作用,可以压倒一切!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中美战略博弈的本质与国际关系体系的混沌阶段》和《中美关系的新周期:战略竞争、战略相持和新关系规范的探索》两篇文章。

  《中美战略博弈的本质与国际关系体系的混沌阶段》一文作者郑剑(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是新兴力量与守成力量关系重整的时代,失衡是现在进行时,复归平衡逻辑的必然,时间是变数。当前中美战略博弈,亦可谓“和平再平衡”与“强权再平衡”之争,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战略、两种道路在“再平衡”十字路口危险相遇。正因为中美双方正寻找彼此相处之道、博弈之道、竞争之道,以此塑造亚太和全球战略再平衡架构,在中美关系复归平衡之前,其所牵动的地区和国际格局将处于一种混沌阶段。

《中国评论》第289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美关系的新周期:战略竞争、战略相持和新关系规范的探索》一文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 / 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党内法规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学博士)指出,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最具定义能力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是各自所在文明、历史、制度和规范的典范代表和相互斗争的主体力量。随着中国民族复兴进程的结构性展开和体系化定型,美国长期的“民主东方主义”战略受挫,民主价值观输出与市场规范改造遭遇中国自身文化和制度的阻断与反制,中美关系陷入“新关系规范”的共识危机。中美“新冷战”以多种形式爆发和呈现,但尚未构成全体系的定型认知和规范,拜登主义则以“战略竞争”定义和调控中美宏观关系,具有冷战性质但存在有限合作与冲突管理的余地,与传统冷战有别。从中国立场出发,中美关系出现了后贸易战阶段的“战略相持”特征和元素,需要从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美国霸权的“韧性衰落”以及中国民族复兴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斗争层面进行深刻的理论诠释和战略分析,从而澄清战略误判和历史主观性的干扰,为构想和理顺中美关系的“新关系规范”提供真实命题和有效思考框架。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拜登总统召开“民主峰会”真正用意何在?》和《“沙利文模型”与美国的对华政策》两篇文章。

  《拜登总统召开“民主峰会”真正用意何在?》一文作者熊玠(著名美国学者,纽约大学
终身教授)指出,美国拜登总统召开“民主峰会”,邀请了 110 国家在网上与会。根据媒体报道,此峰会之召开,乃民主阵营对抗(与藐视)专制阵营的表现;亦即出自地缘政治的动机。但是,根据美国民间“自由智库”的评审,被邀请的 110 国家中,有百分之 30 仅是“部分自由”;另有三个根本就是“不自由”的国家。更妙的是:按照“自由智库”另外对 139 个国家个别民主程度高低而排名的名单中,美国只排到第 27 名。故如所谓的民主阵营竟然如此不强势,然则拜登召开“民主峰会”之真正用意安在?本文旨在探讨此一问题,期能找出适当答案。

  《“沙利文模型”与美国的对华政策》一文作者刘澜昌(中观研究所所长)表示, 沙利文在进入拜登政府之前,就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过两篇重要文章:《没有灾难的竞争——美国怎样与中国挑战和共存》和《中国走向全球霸权的两条道路》,他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基本看法和主张被概括为:沙利文模型。其核心一是要恢复和重建“反华联盟”,共同对付中国。二是要共存(existence),保持在有利于美国利益和价值观条件下的清晰共存的稳定状态。以“共存”为基点,展开对中国的挑战与合作,可以说这是他与特朗普政府的重要区别。三是美国应当保持对中国可持续的军事威慑力,同时加强危机管控,“护栏”一词由此而生。四是美国要保持科技领先优势。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的《试析台湾参与世卫组织的“能”与“不能”》一文。该文指出,在台湾诉求参与世卫组织的历史实践中,已形成“能”与“不能”的两种操作模式,即台湾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与大陆协商,可以适当的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简言之,承认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台湾能够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前提和基础,台当局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必然导致无法参与的结局。在大陆看来,台湾参与世卫组织并非仅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政治属性也非常明显,故大陆始终坚持从问题的双重属性出发来处理该问题,既要尽己所能为台湾同胞的卫生健康提供保障,又要坚决遏制台当局藉助疫情在国际社会谋求“台独”的行径。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新世纪以来中美互动下的两岸关系外部因素——基于“意象三角”的分析模式》一文。该文作者宫高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国际关系博士研究生)、孙云(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表示, 两岸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意象互动博弈的结果,其中外部环境意象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一大变数。在国际体系意象中,东亚地区体系的结构性变动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外部因素;在国家意象中,中美等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博弈对两岸关系的缓和、紧张起催化作用;在个体意象中,决策者对台湾问题及当时所处环境变化的认知直接作用于两岸关系。三类意象既分别作用于两岸关系,又相互影响。本文将意象分析与“战略三角”博弈模型相融合,提出“意象三角”的分析模式。通过在“意象三角”模型中的角色分析和演化结果显示,两岸关系在三类意象的不同组合关系中呈现出“前景最优”、“前景次优”、“前景堪忧”和“急剧恶化”四种情况的发展走势。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当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统一诉求及实现路径探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一文。该文作者张晋山(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桂台合作研究中心研究成员)表示,聚焦于台湾少数民族的统一诉求及行动转化是新形势下两岸民族事务讨论及实践的重要内容。多年以来的海峡民间交往及沟通表明:这一群体的“中华民族观”有着不同于岛内其他族群的认知范畴和情感取向,岛内“原住民”事务也有别于一般性民族问题而带有强烈的两岸特征和政治属性。通过探寻民族问题和两岸关系的理论交叉点和政策突破口,提出涉台机构、民族部门及多方参与的诉求引导机制和利益实现路径,这是把台湾少数民族转化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支持群体和社会基础的重要一环。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拜登就任后美台关系出现的进展与面临的困境》一文。该文作者胡凌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表示,拜登政府就任后延续了特朗普时期对中国的强硬政策,美国大打“台湾牌”。美台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稳步上升,美国认识到未来中美两国必须实现共存,中美关系在全面竞争中必须有个护栏以确保中美两个大国不发生直接冲突。美台关系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境。中美双方围绕台海局势的博弈正在进入更加细致与激烈的阶段。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发了《余英时人文思想的“盲点”》一文,该文作者黄光国(台湾大学心理学系荣誉教授)表示,西方知识分子对于“理念论/经验论”、“唯名论/实在论”的争议,是从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现代,始终一贯,没有间断过的。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科学哲学演化系谱中的核心概念。余英时忽略掉中世纪欧洲文化内部的哲学冲突,反倒从“旁观者”的立场,强调“主智论”和“反智论”的对立,用柯灵乌的历史哲学来说,它是用这样的“历史建构”,在找寻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主义”,结果是祇看到西方文化的“光明面”。然后再用移花接木的手法,以“反智论”的“历史建构”来对“中国思想传统”作“历史批判”,结果是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黑暗面”。

  本期“智库前瞻”栏目刊发了《落实惠台措施与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研究》一文,该文作者锺焰(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表示,2018 年、2019 年,国家发改委、国台办等 20 多个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惠台措施,各省市也结合当地特点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丰富完善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形成了中央和地方联动的政策体系。这些措施政策的核心是确立台企台胞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台企台胞在大陆生活发展的权益保护,通过推动台企台胞权益保护的制度化构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国家统一的社会基础。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化解和消除两岸政治对立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979 年以来的两岸政治对立及未来展望》一文,该文作者(重庆两岸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表示,两岸统一是化解和消除两岸政治对立。1979 年以来的两岸政治对立受岛内“台独”势力及其活动、两岸意识形态对立、美对台战略地位认识重大起伏引发美台关系起伏导致两岸政治对立起伏等因素影响。大陆多年发展起来的强大实力为防止任何外部势力武力干涉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对遏制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当前,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非常明确,时与势始终在大陆这一方。未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仍然受到岛内“台独”势力拖延祖国完全统一、两岸意识形态对立的强化等诸多因素挑战。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发了秦博(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缅甸新局势的转型正义与政治博弈》一文。该文指出,再度爆发的 2021 政变,其最有力量的主导势力依旧是缅甸军方。缅甸国家领导人、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与总统温敏遭到缅甸军方扣押。缅甸“民主转型”的各参与方利益错综复杂,矛盾交织,加之08版的缅甸宪法赋予了缅甸军方政变的“合法性”,使得对缅甸权力空间的争夺升级。尽管军政府有着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传统贡献,但军人威权模式毕竟简约化了缅甸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期盼,然而昂山派也并没有锻造出与缅甸的民主政治发展更加适配制度准备。政治转型未必立即带来转型正义,两者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而是需要从一系列的经验资料和摸爬滚打之中逐渐建设。作为“尚未完成的国家”,必须从缅甸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其地缘政治的条件来全面理解缅甸军方和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派各自的政治角色及它们对于缅甸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进一步探究军方和昂山派各自追求的国家利益的底线与交集何在,从而真实地理解当下缅甸的政治博弈格局及其未来挑战。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横琴深度合作区未来展望”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2年1月号,总第289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国评论》第289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89期《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台海局势、中美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回顾与前瞻:对未来百年的思考》和《中国的历史使命与台湾问题》两篇文章。

  在《回顾与前瞻:对未来百年的思考》一文中,王卫星(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表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定“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天下情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进程。当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大的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国际战略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世界将会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格局,进入一个新的稳定的和平格局。

  在《中国的历史使命与台湾问题》一文中,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刊学术顾问)表示,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穷尽一切手段”,“和统”无望了,“和统”祇好让位于“武统”了,这是天大的谬论,是对“和统”的亵渎。我们离真正“穷尽一切手段”的距离是很大的,离习近平要求的“尽一切手段与尽一切努力维护和统”,也是有距离的。当务之急是要好好建立一部《统一法》,涵盖怎么“和统”与怎么“武统”,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统一思想,依法办事,既震慑对方,又稳定己方,要有话语武器。以法律作武器,才威力巨大。立法过程就是集思广益与统一思想过程,其影响与作用,可以压倒一切!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中美战略博弈的本质与国际关系体系的混沌阶段》和《中美关系的新周期:战略竞争、战略相持和新关系规范的探索》两篇文章。

  《中美战略博弈的本质与国际关系体系的混沌阶段》一文作者郑剑(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是新兴力量与守成力量关系重整的时代,失衡是现在进行时,复归平衡逻辑的必然,时间是变数。当前中美战略博弈,亦可谓“和平再平衡”与“强权再平衡”之争,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战略、两种道路在“再平衡”十字路口危险相遇。正因为中美双方正寻找彼此相处之道、博弈之道、竞争之道,以此塑造亚太和全球战略再平衡架构,在中美关系复归平衡之前,其所牵动的地区和国际格局将处于一种混沌阶段。